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前几天看小说,里面引用了这一句话,突然引发了我对这句话的意思兴趣,便将这句话发在了读书群里面。
一样的书,百样的人。在群里面,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比如:1.第一个做俑的人,大概是没有后人了吧......
2.第一个人做了后面再做的就没那么大的价值了......
还有郑渊洁的解释:历史上活人殉葬在前,而俑人殉葬在后,后者是一种进步。因此真相是,“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
好了,让我们来先看看出处吧: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这一句话既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礼记》,而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一席话,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鄙视俑太像人了。(引发邪念?)所以根据这种语境,孔子是对这种行为表示批评的。( 恶其不仁,而言其无后(太像人而引发邪念))(孔子不赞同)
然后,有趣的事情来了,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其中,孔子爆粗口的也不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小人过也必文”。而其中,以乎结尾的一例也没有,而以乎为结尾的以反问居多,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反问句,那么,就变成:他们难道应该断子绝孙吗?(孔子赞同)
先不管假设,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关于俑的历史。
俑: 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其比人殉出现更晚。如果按照批评的态度的话,就是反对俑殉而赞同人殉,先别质疑伟大的孔子怎么会有这种可怕的思想。孔子的一生追求的思想主张是仁礼学说。而其中,复古礼。在其一生中占着重要地位。也就是说,单纯的将这句话放在时代背景下,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即孔子赞同)。
继续跳过假设,在来看下面这句话。
“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这是宋朝朱熹说的话。据说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是希望回复周礼,(孔子不赞同的)。
把什么的话再想一遍。
然后,迷茫,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干什么?
那么,孔子到底赞同吗???
不如挑过这个问题,我们在来做个假设,(下面假设一来自网络)
假设1: 孔子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全是孟子瞎编的。孟子一味向梁惠王推销自己的政见,信口编造孔子语录为自己撑腰。结果后世盲目崇拜学术权威,对此深信不疑。古人云,我注六经,不如六经注我。今有于丹,何曾说过《论语》?无非是打着《论语》的招牌大说自己罢了。而所有这些,都不及孟子。他不但不老老实实“注”孔子,反而编造孔子语录。实乃有史以来学术造假第一人也!
然后本着无知者,无谓,我的一个假设也来了
假设2: 这句话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瞎编的,孟子收集孔子的言论的时候,有人有意无意,不知道怀着什么目的把这句话告诉了孟子,怀着名人效应,用孔子的名头把这句话推广给孟子,然后孟子信以为真了......(当然,也可能是很早前的谎话,被后来人拿去当真了......)
抛开本题,话是人说的,也是给人说的,各有各解,各有各理,我们,也在不断的猜测与反驳中羁羁绊绊的迈向真识。

勾晓陈 2017/3/26 17:10:04
这个怎么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