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读书课分享总结

【第一次课·思维导图及记录】


三次读书课分享总结_第1张图片

记录第一次课的几个观点和感受

一、训练内容:

本次训练营读书以“知识型书籍”为主,这意味学习的方法论主要适用于“知识型”书籍,也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教科书的阅读。

二、“不是读,而是学习”

这句话,其实揭示了个残酷的事实,我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对于知识型书籍,不是像文学类的小说、随笔、散文,吃饭走路闲时看看就好的,还可以用来放松,也增广了见闻,读起来轻松且有成就感。转换为“学习”,这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了,从态度到行动,都要转变,学习是有门槛的,有压力,要付出,要实践的。我内心是不愿意承认的。唉!不得不接受事实了。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以至于来到大学把学习这件事和学习方法一起忘掉了。

但如今生活里各种形式的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去学习,所以还是不得不来学习了。

一谈到学习,就要谈到学习途径和方法?最常见的途径且成本不高的,即为读书了。细化到知识型和应用型的书籍上面,把它当成以前高中上课学习也不为过,加上训练营的测试作业,这个小社群,和一个班级无异。我再也不能欺骗自己读书不花力气这件事了,但转化到积极去找这些费脑筋的书来读,还要坚持下去,我已预见一条长路了。路漫漫兮!

三、读书联系实际

读书联系实际,尤其是和自己经历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反馈和运用,但这个运用跟个人阅历和观察积累有关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解为读书和实际相辅相成也无不可。经历的事多了,才能对书中的理论有更好地指导,或者,反过来,书中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被运用和验证。这不仅适用于心理学这类,人文学科比较抽象理论书籍也是如此,比如哲学,比如《论语》,就我自己经历而言,很多事情不亲自体验过,或者没有他人指点,很难懂得其中滋味。

【第二次课:书评十问】


三次读书课分享总结_第2张图片

这节课是实打实的操作理论,读书营到了后半段,对这十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为什么写书评?

最近目标:自己在考研,大量的原理性书籍《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需要理解,很高兴着这次读书营的训练类型不谋而合,下一阶段,打算把这两本书涉及的原理,写出自己的案列,当然,可能不会按平时写笔记那么严格,但把这件事列为自己的一项。

长远目标:1.对某一领域做具体学习,写读书笔记,更好理解2.文学类书评,表达看法3.电影,记录感受

二、写书评给谁看

1.自己——考研笔记、具体领域的学习

2.别人——影评、书评

三、写什么哪类书评?

1.文学类——自己看的文学类书籍

2.吸引别人看——影评

3.知识型——考研复习、新领域学习

四、写哪类书评?

1.以书或电影为主——文学类、影评

2.以观点为核心——考研复习

五、开头怎么写?

讲故事:《教育心理学》总是以实验引入理论

反常识:《这七种认知偏差,让你越来越蠢》

预告下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六、中间

概念加案例,这个具体有很多形式。

比如一个观点一个例子,魏小河推荐书就是这么的,这个月读了几本书,怎么样。

比如一个故事,但看下来有一个观点,很多心灵鸡汤文如此。

比如很多个小例子,最后汇总成一个大观点,嗯,一般体现为,我有一个朋友A、一个朋友B

七、如何结尾

做一个总结和升华,让文章不那么散,而且立意和升华也让思想格局高下立见,辩论的四辩结尾,最好往往是以感情升华结尾,比如《要不要延迟退休年龄》的反方,往往以老人的幸福生活为感情点,博得同情。

八、写作平台:之前也运营过微信,暂时没有能力尝试

九、书籍:以后慢慢精进

十、精进:自己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也已知道这条路,慢慢来吧。

最后,谢谢小凡的完整的梳理,让我更加清晰了对自己的认识。

【第三次课:总结延伸】


三次读书课分享总结_第3张图片

一、对《正常的傻瓜》的关于认知偏差的概念加以进一步的扩大总结

理论:人的认知偏差有175种,分为四大类,会对人的生活产生诸多的影响

联系:西方从近代以来逐渐重视科学发展,对于每个领域对进行细分,再加以研究,在心理学方面也是如此,换到中国来,可能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是中国就没有发展出来很多细分体系的专业学科来,放到《论语》里可能是一句“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让人细细琢磨,而西方则,细细地列了出来,一个一个情境的解释,不同领域的应用都写出一本书来。

二、如何削弱认知偏差?

1.元认知:

理论理解:这点在《教育心理学》也有所体会,但我对此有所体会还是来自于“传统文化”,个人理解是“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明白所做的事情是为什么,或者我在做什么,虽然是很简单又被说烂的几句话,但是实际操作上能记住是不易的。

举例:很多人总是跟别人发脾气,或者抱怨,滔滔不绝或者长篇大论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自己沉浸在这一情绪中,不知道这个事情到了一种什么地步,会不会上海别人。我的室友因为考研压力很大,每天回来跟我聊的都是考研,时间不够了,但后来她由于压力太大,暂时休息一个星期,我告诉她,你每天跟我聊的内容都是考研,她惊呼,我都不知道自己天天跟你说的是这个,然而她的坏情绪实际上也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2.慢下来:

理解:踏踏实实的慢慢来

例子:这个也是“形而上”的说法,实际能不能达到这种状态,首先要建立在“元认知”知道自己快的基础上,再加以调整,遇到合适的契机,或者有外力的帮助,会好很多。

我室友目前的休息实际是建立在“知道自己压力太大”的基础上,能不能真的走出来,还需要调整。

3.引入外部认识:

这个可以说是“贵人”了,自己信任的人,比自己成熟可以指导的人,周围可靠朋友的意见,或者在书籍中寻找自己情形的对照,我的室友正在寻找第三步,但是目前周围朋友总还没有能帮助她的,老师暂时也没有,这些外部的量也是需要自己慢慢日常积累而来的,希望她能调整好。

PS:我的室友在我的例子中的出现率太高了,快赶上隔壁老王了,暑假单独和她生活在一起,影响比较大,还有一方面是比较不容易看见自己的缺点。

三、对书中一直提到的“理性”和“感性”以辩证的看待?

理论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其实往往要求“克己复礼”用理性约束自己,但又不是说不能有感性,喜怒哀乐可以有,但要合适,就是“和”,这和不要多度理性和不要过度感性,一样的吧。

例子:《红楼梦》中,宝玉出家后,袭人“哭昏了过去”,宝钗难过,却不失端庄,所以可以在贾家败落之际,撑将起来。

四、书籍推荐

话说,看到礼物,就有动力了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次读书课分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