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钱钟书的《围城》是我中学时候的必读书目,与《边城》一起读的,两者比起来《围城》的厚度简直让年少的我感到害怕,因为暑假就要结束了,书还没有读完,读书笔记更是一个字都没有,所以这本书在我记忆中一直印象深刻,直至后来大学毕业又读研,遇到了喜欢的男人,更觉得那句关于婚姻的句子异常有道理。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那时我想,能够写出这样句子的人不仅懂得很多人生哲理,恐怕对婚姻也是厌烦和恐惧的,可是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却看到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爱情,虽不是门当户对,但势均力敌,才华相当。

《我们仨》: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_第1张图片
《我们仨》

钱钟书先生出生于旧派思想教育世家,重男轻女,严父慈母,父亲是绝对的大家长,拥有不可动摇的权威。钱钟书刚刚学成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时,严父一纸书信要求他回到家乡担任父亲推荐学校的教导主任,顺便扶养双亲。钱钟书和杨绛其实都认为这样的决定是不利于钱先生之后的发展的,就连钱母和钱家的姐妹们都认为不该回去,可谁都没有胆量去违抗这样的命令,几经挣扎,最终钱钟书还是选择了听从父命,后果就是得罪了之前在清华的老师,不仅失去了去清华任教的机会,还落了个“骄傲”的名声。而杨绛出生于北京一个新派家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一个旧式家庭一个新派家庭,按理说两人的思想应该是存在冲突的,但他们有着共同爱好和理想:读书、外语、游历(书中称为“探险”)。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能够平等有效地交流思想,钱钟书做出决定之前会问杨绛的意见,而杨绛也很以钱钟书为重。年少时他们都对清华大学情有独钟,又都有着外文情怀,很多书籍说两人一碰面便一见钟情,我想这个钟情不仅限于互相对外貌的青睐,更是对对方才学的欣赏,精神上的契合方能令人一见如故。

《我们仨》: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_第2张图片
钱钟书和杨绛

杨绛欣赏钱钟书的每一点:文学功底深厚,头脑聪明,甚至连他的淘气都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后来有了女儿圆圆,说圆圆不仅长得像爸爸,读书翻页的样子像爸爸,连观察力都天生像爸爸,懂得“格物致知”。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爱,更多的体现在孩子身上,她看宝宝哪里都是爸爸的影子,这样浓浓化不开的喜爱最是甜蜜和幸福。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而钱钟书的杨绛的爱护从《我们仨》如涓涓细流般的讲述中也能看到。只要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他总为她做早餐,做牛奶红茶。

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

直到钱钟书去世,女儿圆圆也走了,独留杨绛一人,屋子里仍然有过去做牛奶红茶时搭配起来放在一起的三种茶叶。

《我们仨》并不以爱情为主线,而以一家三口的温馨生活为题材,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细腻温情,是一位年迈老人对丈夫和女儿无限思念的结晶。可在我读来,这更是一本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但于细枝末节中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甜蜜。夫妻二人相识于年少,一见如故,互相倾心。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一起出国留学,有书读,看世界,在合适的时机迎接爱情的结晶到来,手把手陪着圆圆长大,在圆圆身上看到彼此的影子,看到两人的基因奇妙地传承并成长为令他们骄傲的人。他们一辈子与书为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住在逼仄的房子里也依然坚持着读书、翻译和写书。他们互相扶持、不离不弃,钱钟书只要出门,杨绛总是不放心到吃不下去饭,一直到老年也依旧如此。他们不求名利,淡然处世,因而总能遇到良师益友和好机缘,这样的生活,虽有跌宕但却温情,虽平平淡淡却是最为不易。

窃以为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最好的爱情并不是门当户对,但一定要势均力敌,只有思想和能力在一个高度才能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致吵架和互不理解,并且能够尊重对方的理想和事业,彼此爱护扶持。

但遗憾的是圆圆和钱钟书都先后离开人世,独留杨绛一人,读到这里,实在不忍心,有种撕心裂肺的痛,更觉得人这一辈子就是相爱与分离,必将经历一场场爱,一场场离别,曲终人散时,只剩下无尽的凄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仨》: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