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

现在,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GE“工业互联网”在全球的风靡,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如火如荼地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智能制造 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与核心动力。

但由于智能制造的概念还不统一,自动化、机器人、数字化、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体、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概念让制造业无所适从。随着阿尔法狗 (Alpha Go) 的一火再火,有些企业一谈智能制造,就联想到这些最前沿的技术,总想引进的系统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执行,甚至是自学习的功能。

笔者认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作为企业,更需要务实落地的智能制造战略与方法。为此,笔者提出四个观点,简称“智能制造的四多四少”,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不正确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多关注看不见的,少追风看得见的

很多企业在参观或者建设智能制造项目时,MES 总是热衷于那些一眼就能看得见的机器人、数控机床、AGV等装备自动化,或者是认为引进些MES等信息化系统就是智能制造了。笔者认为,这都是过于表面化、工具化,我们更应该对那些看不见、内在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提升。

早在2015年,同济大学张曙教授就提出了“四个不等于”: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ERP+MES≠智能制造;互联网+Wifi≠智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张曙教授强调:“智能,智能,不能够感知和思考,不会交互和通信,就算不上智能。”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刘强教授有一个著名的智能制造“三不要理论”,“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博士也在一些演讲中指出:“有两种自动化,看得见的自动化是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比如采用智能机器人和数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而看不见的自动化是数据流动的自动化,实现数据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使得隐形数据显性化,这是企业创新进入高级阶段的必然路径。”

笔者在2015年7月曾撰文《工业4.0,战略上别“丢人”!》,(此处的别丢人,是指别丢掉人的意思),呼吁“一定要分析清楚自己实施工业4.0的战略目的。对具体企业而言,一定不是为实施工业4.0而购买大量高端设备、机器人、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并提出了“人机网三元战略”,突出强调了人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价值,企业通过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企业管理,弘扬工匠、契约、合作等精神,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体系支撑下,打造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战略。

由于看得见的自动化,相对来说易见、易学、易购、易建,不用强调也能引起企业的重视,而看不见的数据流动自动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研发技术、生产工艺、业务流程、人员素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等,往往被企业所忽视。这些方面不是通过购买等方式就能快速复制的,需要企业长期的积累,这是一个可以压缩但不可跨越的过程,然而,对企业的价值而言,“看不见的”要远远大于“看得见的”,这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第一个观点,“多关注看不见的,少追风看得见的”,这并非是认为装备自动化等看得见的因素不重要,而是呼吁企业要更多地关注那些看不见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多关注数字化,少追风智能化

我们发现,在欧美国家,他们讲智能化的少,讲数字化的多,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制造等等。他们认为数字化是智能化的第一步,数字化具有非常清晰的导向性与落地性,是非常务实且效果显著的战略方向,并给予了高度重视。

工业4.0教父"孔翰宁说:“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也即尽可能地数字化一切有必要数字化的过程及管理,比如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知识数字化等等。包括国外提出的数字孪生模型、数字主线等,都无不是从数字化做起,如果能够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制造执行、产品服务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我们就能收到很大的成效,我们离智能化就更进一步了。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如果还搞不清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就请从数字化做起,这本身就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3.多关注Smart,少追风Intelligent

现在很多人对智能制造的“智能”过于理想化,认为要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执行”的系统才能叫智能系统,总是希望自己即将建设的智能制造系统就具有类似的功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智能制造的误解,对企业智能制造建设是不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电行业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