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和信息茧房——从胶片感说开去

献给一位今天刚成年的小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会拍照的人,那么一定有人问过你这样一句话:能帮我拍一组胶片的照片吗,要XX那种很日系很胶片的感觉的。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苦恼中——你不知道怎么委婉地回答对方,对方所认为的那个所谓的胶片感,大概率只不过是富士扫描仪套的预设的颜色。一方面,相比起快照师傅们的异口同声,摄影者的嗓门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另一方面,这样的拍法,确实便宜,有的时候视觉体验也还不错。

要不,就这么拍吧?

反正客人开心就好。

二十五年前——可能有一部分读者还没出生的1993年,新制度学派的D.North凭借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制度变迁理论)斩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听起来这是个跟摄影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故事。但是制度变迁理论中有一个说法,叫路径依赖。简单概括的话,所谓的路径依赖就是,一旦某个整体,大到社会,小到一个小公司,选定了一种路径——他们就会像物理上的惯性一般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直到这种惯性引发了一次巨大的正向变革或负面危机。

如果说凯恩斯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对我们研究其他的一些社会现象帮助不大的话,新制度学派——尽管这是一个松散到很难推举出一个公认领袖的学派——对我们尝试着分析一些摄影领域的群体性现象,却不无裨益。

此处我们似乎还不得不承认,尽管勒庞是一个直男癌晚期的种族主义者——但是其关于“群体只会呈现平庸的智力水平”这件事上的判断,倒还算颇为客气。

相比起依靠美术馆、画廊、相对高品质的平面媒体和一整套艺术教育体系来立体地引导大众审美的国家而言,我国面临的情况,是显得复杂一些的。

不知当说运气好还是坏——门户网站和SNS在中国的崛起速度,要远远快过美术馆和画廊;摄影掀起的波澜,也似乎远胜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虑到美术馆画廊资源在国内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对比起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和确实不算便宜的旅行费用与时间来说,线上渠道,似乎成为了这个国度大多数人仅有的接触艺术的路径。而且是一个,抛去了一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内容以外的,简体中文世界。

所以愿意或者不愿意——你都不得不依赖着这个路径,来获取你所需要的资源。当然,你也可以有梯子——但这个问题不会因为梯子而消失,只是有梯子的情况下会弱化一些。

相比起传统的画廊体系来说,互联网具备的高度一人一票性,在中国尚缺乏一个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的阶层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一种不太好的反馈机制。微博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公共平台和门户上能火的照片,是最为大众所认知认可的内容——同时可能还需要一些tricky的方式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比如抽奖或者撕逼;但这导致本就显得音量较小的领先者的声音,更难从噪音中脱颖而出。而胜出者,本身是大众审美的代表——也就是至多算平均水平的代表,不巧这个平均水平,还不太高。一些本来在画廊、美术馆里可能因为策展人和艺术品经纪的洞见而脱颖而出的作品,沉没在了信息的汪洋里。而学习者,如果缺乏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就永远都只能见到这些热度最高、水平最平庸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认知和学习的标的。取法其中而得其下,不外如是。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妙的路径依赖——大V们的观点引领群众-有水平的人因为曲高和寡不断被边缘化-更多新接触摄影的群众看不到这些不太“主流”的内容-职业摄影师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也开始拍这种奇怪的东西-有水平的人终于被彻底消灭了。

当然,美术馆-画廊体系也有它自己的弊端,但不是本文的要点,按下不表。

或许有读者会觉得——火的东西就是好的,或者好卖的东西就是好的。从商业上来说,这固然是再正确没有的了。但是抽象地说,大众认可虽然确认了一个东西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一件作品的内生价值,尤其是相对前沿一些的东西,在转化为大众认可上,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滞后。说土一点,布加迪拼出货量到下辈子都拼不过丰田、大众,但是谁才代表着汽车速度的巅峰我想大家心里逼数都有的。

信息时代,传播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信息个人化和信息偏向,我们每个人都在大数据的相关算法“量身打造”的作茧自缚中,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自己固有的观点。信息爆炸时代以前,信息的总量是相对较少的——你可以不看,但一个CNN的白左铁杆,总是会知道FOX是红脖的阵地的。James Stoner在1961年提出的群体极化概念——即使我们不观察墙外的世界,在简体中文互联网日益增长的极端情绪中,也不难瞥见一些症状。当意见相左的群体之间因为某一些极端的公共事件发生意见交流的时候——那种尖锐和互不理解带来的攻击性,简直是一座鲜活的巴别塔。

我们大可以在自己的回音房里,舒适地听着自己喜欢的回音——但终需知道,世界上并不只有这一种声音。

尤其是对于想做一点艺术,拍出点自己的名堂的你来说——连自己的舒适区都不敢突破的人,谈何了解、突破和创造自我表达呢。

传播学上,对应的机制叫信息纠偏。简单说,如果CNN是个有良知的电视台——起码他的评论家会告诉你FOX的红脖们都说了些啥,然后再批判一番。华尔街日报作为一个谱系上属于中立的媒体,2016年做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他们把红蓝双方(也即左派和右派)的信息同步推送给用户,叫 red feed, blue feed.你固然需要看到网红摄影师们的作品——你也需要看到正统的摄影师的作品,先锋艺术家的实验,摄影批评家的文字,以及更广泛的、各种艺术门类的内容。纠偏之后,你才真正享受到了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红利。

一个比较简单的纠偏方式是——如果你没条件经常跑去看好的展览,或者有条件但还不知道如何从中国良莠不齐的展览里找到合适的内容——看一些真正好的影集和期刊,以及翻一翻历史。法国就是培根先生说,读史使人明智,至少在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语境里,我以为是合理的。

当然,如果你也像王X博一样,只是想火想发财而不是想着好好拍东西——那当我没说。JPG直出也挺好的,恩。

唯愿每一个认真拍照的人,不管职业还是业余——都能顶住这些莫须有的压力,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相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径依赖和信息茧房——从胶片感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