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随想

去年五月,我被派往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公办学校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对方教导主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自信满满,通过一个个详实的数据向与会教师展示学校的荣誉与辉煌,其中一个数据令我印象深刻:这所学校的学区房已经炒到十二万一平,而一街之隔的非学区房,均价只有它的一半。

在座的老师在咋舌上海房价之余,纷纷表示回家后要在学校附近买套房,再努力打磨教学技艺,带动其他老师一起打造学校知名度,最后坐等自己的房子升值,定个高价卖出去,享受名校效应。

定个高价卖出去,那么问题来了,房价真的是卖房者自己决定的吗?看似是的。现在房屋买卖我们通常会通过中介公司进行操作,由卖家报出自己心理价位,再把房屋信息挂在中介,然后和买家议价后成交。在这个交易中出现了两个心理价位,即卖方心理价位和买方心理价位。卖家想把价格提高一些,买家当然希望越便宜越好,但这两个心理价位之差不会很离谱,因为无论哪方说出一个极端的价位,都会导致最终无法成交,所以在房屋的买卖上,真正双方所议的价格不是房价,而是两人的心理差价,真正的房价不是买卖双方决定的。

既然房价不是买卖双方决定的,那又是什么决定的呢?答案是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房价的幕后推手正是购房者本身。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房价高,那是因为城市的价值高;城市的价值高,就会吸引到大量的人才涌入,大量的人口对房子的需求量上升。对无房者来讲,房子是刚需,房价在城市价值的基础上才会一路高歌。买得起房子的人留在一线城市,买不起的人可以选择租房或回到家乡买房生活。房价最终会和供需关系到达平衡。

中国人不喜欢租房,是因为我们习惯把房子和家画等号,很多人选择租房工作,却很少有人选择租房结婚。各种类似广告语也无时无刻给我们洗脑,还有一些政策的出台也让原本想在其他城市租房的人打消了念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买房落户给孩子上学用。每年学校的招生我都会参与,很多户口和房产不在辖区的孩子,哪怕房子就租在学校门口,也是无法就近入学,要回到户籍所在地上学的。这时,学区房就诞生了,有钱的人家会出高价买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买不起房子的人家只能把孩子送回户籍所在地读书——可能是一所普通学校,也可能是乡下老家。

这样对孩子公平吗?这个问题很难讲。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寒门再难出贵子,优质的教育资源会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提供给出价高者,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享受到普通的教育。若从市场供需关系来看,这是公平合理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真心为这些孩子痛心。他们其中不乏天资聪颖的孩子,应该更有所建树,却由于缺乏优势积累也成了平凡的一员,真的可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区房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