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刊|总第2183期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于近日收官。作为广电总局规划的脱贫攻坚重点剧目,《最美的乡村》运用单元结构,多方位呈现了乡村生活风貌,多角度呈现了农民脱贫故事,在播出后收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6月23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研评会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
研评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领导、主创代表和业界专家就《最美的乡村》的故事创作、形式创新以及角色塑造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命题作文要有“泥土气”
《最美的乡村》是一部时代报告剧,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将我国在农村建设中的脱贫政策和成果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需要主创对当下农村生活有切身的体会,还需要对近年以来的脱贫政策如数家珍。
在研评会上,与会人员对《最美的乡村》的现实刻画给予了肯定。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史建伟在致辞中表示,《最美的乡村》是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农民的生活方式。它还是一把斧头,对生活真实进行了加工,做了艺术上的升华。同时它更是一种力量,真实鼓舞了人心。
他说道:“这部剧中,扶贫干部对贫困户标准的精准把握,对扶贫医疗保障等政策的准确解读和有效落实,没有一点儿说教、做作的感觉,让人听得进、记得住、弄得清。”
来自央视的专家夏晓辉有类似的观感,“这部剧在创作、立意和手法上接地气,政策解读不生硬,故事表达不虚无缥渺。故事的讲述令人能够深刻领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真实感受到各级扶贫工作者的可敬与可爱的精神实质。《最美的乡村》是一部极具时代感、大格局、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文艺精品。”
河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离湘则介绍了河北省在《最美的乡村》播出、编排和宣传过程中的支持。
他还表示,“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去建立河北的文化品牌。郭靖宇这个团队在《最美的青春》基础上又推出《最美的乡村》。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先后7次到河北来,每次都有讲到河北的生态问题和脱贫问题。所以,《最美的青春》反映生态文明,而《最美的乡村》则反映脱贫攻坚。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为我们搞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河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社军认为,这部剧做到了实景宣传河北的美丽乡村,让不了解、不熟悉河北的人看完后就能知道河北、懂得河北。而剧中所涉及到的很多脱贫举措和规划,也已经成为现实中当地百姓奔向小康社会的真正抓手。
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剧监制、总编剧郭靖宇作为主创代表,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最美的乡村》的创作经验。
郭靖宇 他说,这部剧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经过主创人员的采访,它最后变成了创作者的有感而发。郭靖宇还说道,“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主旋律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它能够引起社会反响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最美的青春》从小众开始发酵,最后变成大众认可。而《最美的乡村》在播出伊始便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
好传播离不开形式新
去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拼盘式的创作展现新中国70年来的风云巨变,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让创作者们对这一形式的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美的乡村》也在叙事上运用了单元式结构,三个单元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让主题的呈现有了多元化特征。这一形式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最美的乡村》用三个单元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因为它对我国北方的扶贫工作,有着非常多且个性化的发现。比如,这部剧不是写一个村或一个县的扶贫故事,而是不同县几个村子的故事。同时,不管是三个带头人还是真正的贫困户,都体现了创作上的个性化。”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最美的乡村》的单元叙事,一方面解决了戏剧冲突单一,线索不够严密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乡镇干部到下乡的第一书记,通过扎根、下乡、返乡的三大主题,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景式展现。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则指出了《最美的乡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品牌优势:郭靖宇团队和其打造的“最美”系列。
她说,“郭靖宇从年代传奇剧开始,到近几年弘扬主旋律的现实题材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团队继《最美的青春》之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出了《最美的乡村》,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而这部剧中采用的三单元形式,实际上覆盖了我们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几种方式和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体现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著名影评人李星文认为,《最美的乡村》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平均下来的长度在十集左右,也算赶了个“时髦”。因为它刚好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短剧的篇幅,这一特点在最近的优爱腾等视频网站的悬疑剧布局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巧合的是,《最美的乡村》在最传统最权威的平台——央视一套播出,在时机上与网络的进度相符合。这种长度对年轻观众来说比较友好,对收视率也有一定的帮助。
栩栩如生的乡村人物画卷
《最美的乡村》中的人物也各具特色。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该剧最美的还是人。其中既包括一线扶贫干部的代表,还有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有为青年。这些人在扶贫工作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坚毅、创新实干等特征都令人感动。即便是一些不完美的配角,也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亦有同感,“剧中有三种扶贫干部形象,可以说是对扶贫干部的高度概括。这三个人各有特点,唐书记老成,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是典型的暖男,不仅工作有方发,还能让爱吃醋的老婆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辛兰美丽执着,用一颗坚韧的心捂热了村民的心。石全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有文化有斗志,希望为家乡的人民做点事。这些人都有情怀和担当,但却不是拥有超能力的神。他们也要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有委屈和抱怨,但他们都能战胜懦弱,化解危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最美的乡村》真实呈现了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
他说,“独特的伦理关系,往往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但它又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凝聚力的来源。而这部剧则展现了如何将这种伦理关系中的积极成分,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养分。”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最美的乡村》的创作思路予以了肯定,“要防止用单纯的新闻思维、技术思维去冲淡乃至取代文艺创作仲应当具备的审美思维和艺术思维,否则就成为图解政策了。这部剧守住了这样的底线。”
最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做结束语。他肯定了《最美的乡村》的单元剧创作模式,并认为这部剧对承德的宣传起到了非常正面的效果,是一次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成精品的实践。
【文/午言绝】
责编|千千 主编|铁皮小鼓 监制|李星文
留
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