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101】当我们在评价好坏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什么?
【文学群·凌逍逸】/文
今天有幸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老师“走进音乐世界”的大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精彩内容颇多,此处囿于篇幅,不能一一提及,仅选择一部分当此之时我最想表达的那个点与各位分享。
还是那句话,我努力写出来的东西对各位有益,如果暂时不能,欢迎多多指教。
课程中周老师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需要经典音乐”?老师给出的答案如下——
窃以为,这个答案十分包容,也十分的恰当。
因为老师除了说明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音乐,并没有如同很多人一样去抨击甚至贬低那些流行音乐。
而在得到这个答案之前,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现象——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上,存在着如上所示的不足之处,而提出这个错误之前,老师论述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一些发展现象,相信各位应该不会陌生——
在这幅图片里面,请尤其注意这样一句话——
“不同的艺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同时请留意,推出这句话之前,老师用了色彩、饮料、音乐三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为前提,得出这句话后才导出第二幅图的那个现象。
好了,背景以及核心要素陈述完毕了。现在回头看看标题,“当我们评价好坏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什么”?
你也许好奇,这都五六百字了,似乎并没有涉及到标题的话题呢,是不是我糊涂了?
并没有哦,以上的论述里,其实都已经埋下了那些问题的答案了,稍安勿躁,我们一一展开。
注意回头看看,我描述周老师时提到一个细节——老师授课虽然提出我们需要经典音乐,但他并没有抨击甚至贬低流行音乐,而是认为那也是我们音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评价不少人喜欢《小苹果》这样的歌曲时,用了一句我特别佩服的话语——这些人只是在音乐鉴赏上处于一个相对稚嫩的阶段。
仔细品味这句话:“稚嫩”一词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义,而是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导出的一个事实描述词语而已。
可是,你仔细想想,你生活中有没有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那些热衷于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的人,总是持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在他们眼里,那些是不好的,是低级趣味的,可对?
可是,看了刚刚几张PPT的你,应该明白,喜欢那些歌曲,不过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一种匹配而已,根本无所谓高下。
就像蹒跚学步的小孩儿走路歪歪斜斜我们没理由去指责批判是一样的。
可问题是,我们可是从来习惯用这样的眼光去评判很多事,乃至于很多人的啊。
仅仅只是音乐鉴赏范畴,当年大家对“非主流网络歌手”的暗讽,以及自持高雅而看不起听某些类型音乐的人,是不是陷入了误区了?
我们都看书,你有没有用过“好书”和“坏书”这样的评价呢?
我用过,但已经不用了。因为我后来发现,理论上,是不存在好书坏书的,每个人的认知以及阅历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的书只是匹配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而已,无所谓好坏啊。
以及,我们评价一个人好不好看,是不是也忽略了审美的发展规律?
我们评价食物的好坏,是不是也忽略了每个人味觉体验的发展规律?
更重要的,我们评价不少人好坏的时候,是不是也忽视了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你我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残疾人?眼神不好使那种?
如是,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