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为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在外求学多年,春节的时候回了趟家,哥哥的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一个小孩子连句话都说不顺溜的年纪,我很好奇才两岁半的小孩儿在学校里会学些什么,于是趁着假期就跟小侄子来了一场教学游戏。

大多数人在小时候玩过家家可能都当过老师,屁大一点儿小孩子啥都不懂只知道拿根细棍敲敲打打,值得我欣慰的一点是,在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的今天,小侄子却没有拿教鞭来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老师也没拿,当时还在想哥哥给小侄子找了个好学校,然而之后发生的事却让我始料不及。

小侄子教我写“一二三”,仔细想想,这个年纪的小孩儿也只会写这么简单的字了,一一写完之后,他又教我写“人”,这个时候我故意将“人”写成了“大”,就是想考验一下他,第一遍他发现错误,耐心指正了我一句,接着我再次写错,他指了指我写的字却没有说话,第三次当我再次写错的时候,孩子的脸突然变了,并伸出手照着我的头打了一巴掌,当时我整个人完全懵在状况外,不是因为打的疼,而是因为这一幕是我不曾预料的。

我问小侄子,“我没有写对,你一直纠正下去就好了,为什么要打人?”

小侄子理直气壮的说:“因为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个同学写不对,老师就一直打他。”

我又问——“那老师打那个同学的时候,其他人在做什么?”

小侄子咧起嘴,笑的天真烂漫——“我们大家都在笑啊。”

这个时候我沉默了,从一场简单的模拟教学中,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两条重要信息,第一,幼儿园的老师是存在暴力行为的,第二,旁观同学一直保持着一种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态度。

而这两点恰恰是最致命的,幼儿时期,游戏是孩子的主导活动,而与此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已为父母的人可能都知道,当你说了一句话或突然做了什么动作时,家里的小孩会以很快的速度学会,这就是一种模仿,而在我和小侄子的游戏中,他自始至终都在模仿老师的行为,并且没有能力辨别对错。

我们常说“三岁看终生”,这句话其实不是没有道理,年幼时期是最容易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的时期,常规的说教远没有周边人的模范作用来得强,而当看到老师在打骂某个同学时,其他同学只是一味的在笑,这其实已经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在以后当他们看见某种坏现象时,都远不会想到家长多年教导的一句“要做个有同情心、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上幼儿园时就是这么做的,已经成为习惯了啊,我们都知道习惯是可怕而且难以改变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根深蒂固的,当他选择对暴力现象冷眼旁观的时候,如同他看了一部暴力影片一样,内心已经种下了暴力的种子。

我曾经去一个朋友家玩,她孩子已经会走路,朋友闲来无事买了只小狗陪着小孩子玩,结果临走前我看见小孩儿拎着小狗不停的摔来摔去,小狗疼的直哼哼,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朋友见孩子开心不哭不闹的,也高兴的站在一旁乐。

当时我心里是想阻止的,但碍于情分也不好说什么,坐上车时只提醒了朋友一句平时没事多带孩子玩一些温和类的游戏,或者陪他读几本童话书什么的,她满不在乎的点点头随口应了一声,并没有把话放在心上,两年之后她给我打电话抱怨生活的家长里短,十句话九句不离她家孩子现在有多不听话多顽皮,想要什么东西一不给他买就拳打脚踢,让她甚为头疼,直至挂电话时朋友还在说——“小时候挺可爱的孩子怎么长大了就成这样了呢。”

这话听起来心酸,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在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过程中他已经找到了虐待的快感,所以自然会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直至最终甚至会引发犯罪。

所以我每次看到微博上发出校园暴力的视频时都会觉得心痛,这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是终生的,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即使现在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可以保护他们,一旦过了那个年纪,后果将会更严重,而直至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起来的是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它远比报几个兴趣班来的重要,只有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才是真正的站在起跑线上。

暴力行为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暴力行为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