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带来的两本书已经读毕,于是翻起了家里的“藏书”。大学之前的图书放在书橱里,读大学之后买的书摞成一堆叠放着,第一本就是白岩松的《幸福了吗?》。
大致有“来都来的”的心态,也懒得翻下面还藏着什么书,于是翻看起这本我应该读过、但是也不曾记住内容的书籍。
一、金科玉律
拿起书第一件事,是看出版时间——2010年9月。我回想着,这应该是我读研时期买的书了。
7年,我已经忘记了里面的内容。
遗忘应该不是我的专属。如果白岩松本人回过头来阅读,是否也会觉得里面的观点、想法和感悟有些陌生,甚至完全不同了呢?
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看7年前观点的心态,读起此书来。但是,没翻多久就发现,其实,许多道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1、幸福在哪里。
在本书的序里,白岩松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现象,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怎样的一种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如今,戴手串的人比7年前更多,文玩的价格也一度炒至天价。卖的是稀缺资源吗?不,卖的是故事。买的人除了少部分是投机倒把者,更多的是相信这些故事并沉浸其中,寻找内心力量的人士。
当我们的物质目标逐个实现时,幸福感却没有如约而来。痛苦与焦虑,乱象与功名,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进程中,幸福,依旧是最大的问题,也依旧是未来最大的目标。
2、记录中国新闻进程。
白岩松,应该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了。
从二十几岁进入央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大重大新闻事件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因此,在他记录自己的故事时,也是在帮着我们梳理中国新闻的进程。
这里有“9·11”当天的失语,以致开启央视电视直播时代;这里有面对SARA的隐瞒,以致推动形成消息公开透明快速发布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里还有2008年申奥、汶川地震等每个当代人都无法忘却的“中国事件”发生时,媒体人在其中的参与与反思。
作为新闻学子,书中提到的许多事件,伴随着我大学的成长,也出现在老师的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中。记得那时,我的心并没有扑在课业上,所思考的角度和深度,都太肤浅。7年后,反观媒体亲历者,给自己补了一课。
3、“背靠大树”的思考。
·本书第二章,名为“身在名利场”。白岩松提及,“背靠大树,就真以为自己成了大树,这很搞笑!”这里的大树,自然指的是央视,这也是白岩松时刻对自己泼泼冷水,要求要有自知之明。
在纸质媒体衰落的当下,我所处的党报依旧坚挺,在受别人“追捧”的背后,无非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影响力,帮助解决各式问题。身处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优越感,也让人有点“昏昏呼呼”了。
而我总会想起那句话,“站在风口,猪也能飞”。其实,换做任何一个人,只要业务能力、为人处世不至于太差,他都可以享受这份“荣誉”。所以,一个党报记者,应该也要有这样一份清醒的认识,除了“背靠大树”的优势之外,我们还有哪些立命技能呢。
·“当年轻人不再拥有争论或争吵的环境时,也就会失去或推迟按他们想法改变世界的机会;而不年轻的人们,失去来自不同意见的冲击,也往往会使自己更早走上错误不断的路程。”
白岩松讲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拥有着和几任领导争吵的记录”,“做事的时候做事,做人的时候做人,两面都没有耽误,争吵的同事,反而拥有着至今难忘的真挚情意。”
如今,争吵消失了。这种现象发生在各行各业各个办公场所里,体制内更是尤甚。
不讲他人,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不争吵?有惧怕权威的恐惧,有怕破坏团结的担心,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缺乏时刻思考的质疑精神。这让我失去的不仅是争吵的机会,还有独立的表达、真相的获得以及个人魅力的养成。
4、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
2010年春天,白岩松在某次领奖获奖感言中说:“电视的下一步发展,取决于现在的既得利益者,而不是年轻人和即将告别电视的人们”,“现在的既得利益者,是过去的改革推动者,他们因此拥有了名气、权力和金钱,但接下来他们怎么做,至关重要”,“如果他们愿意让一些利,会有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如果他们能对自己的利益少一些在乎,就会有更多的真话办更多的实事,推动电视的又一轮改革”。
不管我们个人能不能、会不会成为这样的既得利益者,然而,这样的大道理是应该谨记的。它也许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的金科玉律,而是一个格局开阔、懂得感恩的人都应该明白的。
二、斗转星移
7年,有些东西不为时间的冲刷所磨灭,有些东西却随着时代发展所变迁,发生着变化。
白岩松用几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他与台湾、日本、美国的报道故事。三进台湾,见证了两岸三通的实现;走进日本,掂量着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展示一个什么样的日本;报道美国,努力平视这个超级帝国,展示多样的面孔。
现在看这些故事,实在觉得充满着历史的印记。如果现在再去这三个地区,看到满大街的中国面孔,一定会有别样的心情。
从每年爆发式增长的出境游数据可以看到,大陆人成群结队地走入台湾、日本、美国,少了家国情仇,多了游历感受,这是一种大国崛起的自信,也是一种政治隔阂的消退,对于后者,可能感情要更加复杂一些。
拿日本为例,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并没有阻碍人们前往的热情,经过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哈日情节,现在更多的是对日本民族“匠心”精神和文明程度的敬重。反过来,因为这些“不谈国事”,当代人却又少了份民族气节,少了份历史的厚重。
三、后记
本书的最后两章,白岩松记录了那些影响他的人和事。可能是骨子里少了份偶像崇拜,我是以飞快的速度扫视这部分内容的。
总体而言,新闻学子读新闻类书籍,感触和思考会很多,从我的这份读书笔记也可以看出这点。
也希望,读书能让我有更多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够转化为更多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