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术爱好者的咏春修炼之路》—02

  • Author:杜七
  • Date:2015.08.22

  • 远道而来的黄兄展示的另外一种内家拳,让我大开眼界。
  • 以前说功夫花拳绣腿,真的是没有碰到真正的“功夫高手”。高手的世界里面,没有花拳绣腿。
  • 眼见、亲历,是真正了解所有事情必须的过程。武术亦然。

0 前言

本周三上课培训内容,不一一记录。流水账的东西,参考意义小一些。
本周看了两本书,得到些许感悟。除去看书,自己也有几个思考,拿来探讨一下。
有些是知识相互的串联,有些是自己的疑惑或者想了解的内容,仅仅算作个人点滴的记录,如有问题和谬误,欢迎讨论和勘正。


1,每种武术都是一种商业模式

“中国文化是大集,咏春是小集。”,初涉咏春以后颇为赞同这句话。
中国传统门类,不管是书法、绘画、琴艺,还是中医、武术,都源自中国文化——易经。
这些门类的表现各异,内核都离不开阴阳
就像ipad,iphone,imac,样式不一,内核其实都是苹果独有的操作系统。
单说武术,不同派别之间内核也一样,只不过表现是有所差异。
所以,没有说哪种功夫绝对好,一招一式都可以破解,只不过各自的长短板不一,在应敌和交手时候根据各自功力和临场应对区分了胜负。
套用互联网的词语,好像每种功夫都是一种商业模式,不能说哪种商业模式好,哪种差,不同用户、不同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公司在做产品时候发心都会让某种商业模式得到不同的结果。
也像咏春,实用的就是最好的,摊、傍、扶,抢中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管用。
也像返利网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买东西就返利,但是群众就喜欢这个。
世间太大,太杂,存在即合理,喜欢就好。


2,招式的背后是不是就是没有招式?

淘宝运营也好,其他互联网公司也罢,总会听到一个词叫“打法”。
什么是打法?
古语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无常势,无常形,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打法?
纵观中国武术各个门派,太极的云手,咏春的摊、傍、扶,等等等,都有一定的招式。这些招式,到底是什么东西?
哲学里面会讨论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武术也一样,招式怎么来的?不同门派的招式的差异意义在哪里?咏春的招式为什么跟其他门派不一样?它们有什么意义?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里面有几句话,可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些解答:

- 招式,是人创造出来的。
- 在抵达最初的自由阶段,所有的方法都成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于其一。同理,习武者可以运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实现其目的。效率是最起作用的。

从李小龙的理解来看,招式仅仅是人创造的且用于实现特殊目的(即效率)的方法。不同门派实现特殊目的的过程和方法不同,但是结果应该都是一样(不被人打且还可以打人),只不过这个目的最后实现的方法差异很大,比如内家拳和外家拳,两类高手在功力和体力上的差异会非常大。

咏春拳可能是所有武术门派里面“效率”最高的,当然,这个“效率”的理解因人而异,我这里理解的“效率”是简单、实用、用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大的效果(不被人打且便于还击)。

李小龙还讲过一句有名的话:

-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这个应该是练习招式最后期望的境界。所有的招式到最后都变成了没有招式,也没有了摊、傍、扶的限制。

个人的随意YY,没有刻意梳理逻辑和前后的推导。


3,符号系统和咏春关系

咏春既然是一套武术体系,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凡是系统,都有固有的一套框架和规律,比如像数学来说,自然有符号和运算规则,基于符合和运算规则,数学才是一套系统的东西,才更好的被人所用。

咏春有这样的系统么?

鉴于个人对于咏春的了解,粗浅的来类比一下:

  • 个人觉得“小念头、寻桥、标指、六点半棍”等这些招式都是“符号”。单独的一个招式,不会有什么作用,就像一个数字不会有什么作用,0,1,仅仅数字,顶多也就是好看。
  • 子午线、曲手留中、借力打力等则是运算规则,上述的招式“符号”在运算规则的作用下,一下子就有了力量。
  • 0,1,二进制的两个数字,总觉得它们没有那么多力量,但是组合起来0011,1100,0101,1010,世界就蕴含在里面

从符合和运算规则这样拆分的理解下,是不是学习和使用咏春拳会更好一些?理解咏春拳是不是也会更好一些?


4,我们练的到底是什么?

初涉咏春,让我一下子对“功夫”刮目相看。
功夫,不是单单的“武术”,武术是一个表现,通过武术体悟的道理才应该是“功夫”最本质的东西。
武术,也不是武打的技术,而是止武之术。哎,我之前对于武术的理解,真的是以为打架用的。

我们练的到底是什么?
是一套小念头么?还是更高级的寻桥和标指?

李小龙在《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里有更多的见解:

- 武术的终极知识意味着自我发现。
- 理解自我就是在实战中研究自己与对手的动作。
- 保持“整体性”意味着能够对实际发生的情况做出反应,因为一切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如果一个人执迷于一种有偏见的观点,他就跟不上实战中对手迅速的动作。

虽然我现在对于咏春和武术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李小龙的这个见解我非常赞同。
看了叶准的两本书《叶问——咏春》,也加深了我对于这个见解的认同。

咏春的练习,也是一个认识自我和认识对手的过程,保持跟对手的整体性,招不常招,对手的招式时刻在变化,而我也不得不见招拆招,随时跟上对手的动作,甚至比他快一点,这样才会有机会赢。

自己练习的好,也能了解对手,最后是不是就会有更深的自我发现?

我现在觉得书法、绘画、武术就是三个本质相同而表现各异的中国文化。
我们练的过程,也是体悟中国文化,最终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


5,无为,无不为

一出手,就有了破绽。
周三听和看了黄兄的一些分享,又看完《生活的艺术家》,对于“无为,无不为”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对“跟对手融为一体”的谈法更能接受。
之前,我一直觉得要打败对手,一定要跟对手不一样,如果你所有的动作和想法跟对手一样,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怎么会打败他呢?
其实,这个想法也不是不对,只是想的层次稍微低了一点点。
最好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就是跟对手融为一体,即我跟你一样以后,我就知道你要干嘛,然后我就可以不干嘛。
类似篮球里面的1 VS 1,如果我能知道对手怎么防守,怎么走位和滑步,我可以更好的突破和出手。

我们从小被教育“二分法”,导致在看世界的时候总是二分,你,我,对手,你的方法,我的方法,你做了,我可能就吃亏,我做了,必定你吃亏。

知道不能干嘛,而去干嘛,是我本周最大的体会。这个也得益于用孔明灯做日报的感慨。

中国文化讲究“整体”,你和我是一个整体,你做了,我的就少,我做了,你的就少,就是太极图里面两个阴阳鱼的互动,也像一个零和博弈,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中庸”,你没损失,我也没损失。要能明白的看清楚和实现中庸,则需要跟对手整体来看待,即我跟你融为一体,你的做法是我的做法的一个反面(或者侧面)的展示。

“无为,无不为”,即不先做什么,就有了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余地和空间。
就像水,没有一个常态,空心而对,杯子来了,就是一杯水,碗来了,就是一碗水。倒到河里去,就是小河水。
就像是两个高手交手,一出手,动作已定,基于这个动作另外一个高手已经知道怎么去破解和应对了。
如果都不出手,保留各种可能性。

无为,无不为。这个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表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武术爱好者的咏春修炼之路》—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