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我们身体日常的变化开始的,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不是突发性的。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发现自己有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等,这些问题背后主要的原因是身体里的湿满溢了,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皮肤病,这样的发现是比较晚的发现。还有的情况是,孩子去了很多次厕所之后才发现可能不对,或者是孩子一个月以来入睡困难的时候才意识到可能需要解决一下,这些发现都是比较晚的发现。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1张图片


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当屋子的地板都起泡或者墙壁发黄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家里那个坏掉的水龙头已经坏了很久了。至于他是怎么坏的,什么时候开始坏的,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说起反馈式喂养,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大概就可以明白,这是关于妈妈或其他言语者一个记录观察的工作。这个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不会再是“生病的时候才知道是生病了”而是提前就知道,提前就能控制。

 

记得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我会把食物,睡眠,拉撒情况,喝水,舌苔,情绪,运动量全都写在纸上。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2张图片


然后把纸张贴在书桌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家里人都能看见。虽然是比较笨的记录办法,而且刚开始用的时候会比较刻板,对“让孩子处在正常状态”有一种执拗,比如稍微有点屁眼红,长红点点就觉得不对,就有点想来点保和丸,舌苔稍微有点厚就想来点午时茶,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还笑我太矫情……直到后来观察的时间久了,发现其实很多情况只需要调整饮食,或做一些日常活动的简化,就可以转过来。


后来想想那个“矫情”其实是很好的练习。如果不做医生,没有病患登门拜访,那就只能先把自己的身体和自己娃的身体研究透彻,这个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生病处理疾病,更多的还是对生命的规律的一种把握。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犯傻和狗屎运,我们对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会更信赖。


 

观察力较成熟的妈妈会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什么情况孩子自己能扛过,什么情况需要帮忙,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妈妈都会预见。即便是不学中医,不知道寒热温凉,不知道虚实,也可以通过密切的观察能够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为了求知,该有的矫情,还是要有的。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3张图片


可以先从自己的身体开始感受体会。自己身体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感受,观察孩子属于间接观察,所以观察好自己身体,是观察孩子的基础。虽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感觉套用,但是观察的时间越长我们就会越能体会孩子的某些感受。越是细节的观察,就越容易得到规律的启示。最基本的,吃的食物和大便、睡眠的关系是最需要关注的。


吃下去什么食物,会有什么样的大便,是更干臭了还是更湿黏了?大便间隔更久了还是更短了?有没有原始食物?大便之后会更舒服还是拉不干净?大便不好的时候睡眠会不会受影响呢?会不会入睡比较难?会不会夜里醒来?有夜尿?翻来覆去,想用肚子贴着床?还是想跪着睡觉?会不会流口水?会不会磨牙?打呼噜?睡觉怕热但其他人却要盖被子?


因为大便和睡眠受到食物的影响很多,尤其是孩子。吃的舒服不舒服,当天晚上睡觉就知道,大便第二天也可以看到。所以我们第一步需要先观察了解食物和大便睡眠的关系。


然后带着这种记录再去学习中医的理论,比如有人会说只要晚上吃零食,晚上就越是睡不着,然后再去了解中医说的“胃不和而卧不安”就会有很好的理解。比如说有人会说一吃多芒果就会大便很湿很黏,拉不干净。那么我们看到中医说的“水果生冷生湿”就会更好的理解。


大便和睡眠对饮食的反应需要一个过程,包括舌苔也是。这是比较粗的观察。无论睡眠还是大便,都是在身体内经过了一番活动之后才可能呈现出来。更直接的还有一些细微的身体反应。那我们可以再看看吃了某些食物之后,身体那种细微的感觉。


比较粗的感觉,比如疼痛酸胀是容易感觉到的。比较细的不容易被发现的需要练习观察。


比如手心会不会出汗,会不会想摸冰凉的东西?坐着的时候喜欢抱着腿还是葛优躺?比如舌苔有没有齿痕?舌苔厚不厚?早上更厚还是晚上更厚?口腔里有没有溃疡?什么时候会有?和食物有关,还是和天气变化也有关系?还是和情绪也有关系?走路能走多久?想不想运动?说话多了会不会累?还是越说越兴奋?看电视手机看多久后会感觉到累?思考能力会不会被影响?睡眠会不会被影响?情绪会不会被影响?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比较安心?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会容易焦虑?等等等等。


同时呢,一次观察是给不出一个答案的,规律,一定需要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格局去看。


比如有人说本来想多吃点薏米祛湿,吃多后会舌头会燥,但有人却吃了薏米之后觉得身体有劲了。还有人只要是吃了油炸膨化食品之后会觉得肚子会胀气,但也好像又不是一直这样,有时候吃了这些后会很快去拉大便。有人说吃了香蕉之后就不会便秘,也有人说吃了香蕉之后就不想吃饭了。有人说吃多巧克力会困,有人却说吃了巧克力后精神会好。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4张图片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5张图片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6张图片


还有人说下雨天就不想吃饭,而有人下雨天就想多吃一碗。还有人说超过11点睡觉,第二天就会有肿眼泡。而有人晚上熬夜之后第二天就会变成双眼皮。有人说只要是生气以后就会堵奶,肚子涨,变瘦。也有人说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暴饮暴食,然后发胖……


人的身体就像树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算是同一片树叶每过一天都会有细微的变化。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没有一个恒定的状态。这是在初步观察后最先了解的一个大规律。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7张图片


虽然可能会面临被很多现象搞晕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继续坚持观察和学习,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把控的能力,只会进步不会后退。


关于如何提升觉察的能力


我记得有个朋友上山的时候没有关车窗,她比较敏感,她就感觉到风一阵一阵地从他头顶吹过,那些风钻进她的头顶,然后头顶就开始有不明显的痛感,之后呢后颈部有略微的拉扯感,再然后呢,下了车以后,嘴巴里就开始不停的有痰涌出来,很大口的,非常清稀的痰,大概这样持续吐痰吐了半个小时的样子。之后她再回到车里关紧车门车窗,安静的呆了一会,也没看手机。等到开始下山的时候,那些不舒服就过去了,回到家也没有感冒。这个过程她告诉我后,我知道这个是太阳病(伤寒)的过程,同时她自己她看到了自己的正气是如何解决这个伤寒的。这个朋友偶尔会练习静坐,有一点觉察能力,所以这种觉察能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可以帮助正气的。



相反的例子: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给我讲了个笑话,我捂着嘴不敢笑。因为笑了脸会很痛。父亲比较严谨,就觉得不敢笑、脸疼这个事情不对,第二天就带我去医院,才发现是腮腺炎,说是让住院。大夫问我不能笑有多久了,我努力的回忆了一会,也答不上来,模糊的说的有几天了吧?那具体有几天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昨天才发现自己不能笑。这个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后知后觉,觉知能力是混沌的。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8张图片


对觉察的提升,站桩和打坐都是有帮助的。如果都不会这些,或者就是坚持让自己非常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比如画画临摹,我们知道要画的像一定要做仔细的观察,角度,线条,方向,颜色的变化,仔细的看清楚了才能呈现在纸上。

又比如我们的身体语言,以前有个很腼腆的朋友,她说去理发店,说如果见到异性理发师给自己做发型,这种近距离接触发生时,自己的嘴巴就会抿起来,脚一会变成二郎腿,一会又假装很放松的放下,手心会出汗,呼吸会不均匀,很想拿个手机来看但最终没有。她说她不知道为什么会紧张,但那些紧张的时刻她没逃避,就和那些紧张待在一起。这就是觉察力进步的开始。


让自己经常完全静下来很重要。这个过程就很养神,很养身。有学佛的中医老师说完全投入的做一件事就是一种禅定,全身都能得到滋养。谁说你这样错了,谁说这样不对,谁说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哪个文章写的吃这个好,另一个文章写的吃那个好,然后就随着这些感召去网购这些东西。但是如果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我们有静和定的状态,我们就不会被打扰,知道自己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越来越定的时候,我们就越难被“其他的声音”打扰。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9张图片



反馈式喂养会打破育儿的“条条框框”和“标准”


积食最早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太想吃东西了,或者开始有一点嗜睡,然后大便的时间间隔久了,或者有点干,手心出汗了,或者屁股有点红,下唇有点红。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烧或者拉肚子,舌苔可能也还没有变厚。但是如果体会到这些,那就会知道下一次吃饭要简单一些,或者间隔久一点。


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如:为什么今天不按点吃饭?为什么今天的“营养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今天午睡这么久?为什么今天入睡这么晚等等这些“强迫症”式的问题。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10张图片


那如果积食最早的阶段没有被觉察到,继续按照标准去做日常的活动。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发生大便变得又粗又硬,随着睡眠开始不好,睡姿开始改变了,可能边睡边打呼噜,嗓子里有一口痰,头上出很多汗,嘴巴里开始长溃疡,肚子一直鼓着。


那如果这个阶段还没有觉察到,继续按照标准去日常活动。那么可能就会发生孩子因为不想吃饭惹大人生气,因为不上厕所大人变得比较焦躁,也可能情绪上会比较闹了,比较不想听话,舌苔开始变厚,如果再吃一点冰的东西,晚上可能就会开始发烧了。


如果是我们每次都要等到发烧的时候才觉察到发生了什么,那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的注意力此刻不在孩子身上,先知道这个。然后将我们放在其他事情上的注意力尽可能的收回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然后再一次次的去练习。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饮食引发的问题会比较多,而中焦脾胃又是孩子发育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孩子有状况的时候,饮食是我们第一个会考虑的部分。


如果感觉到是饮食带来的问题,比较了解食物属性的可以做一些方向上的调整,如果偏凉的就加一些温热的,如果寒湿的量多了,可以加一些燥湿的。当然如果还不了解这些,那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做简化。


从油腻调整到少油或无油,从荤调整到素,从寒凉调整到温暖,从米饭调整到粥,从没有发酵过的饼调整到馒头,从面包蛋糕饼干调整到米糕。从吃芒果调整到葡萄干。让孩子修整一些时间,然后再回到孩子能承受的那些食物范围里。


简化只是一个方向。具体的度,能吃多少,需要自己去尝试。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对特定情况下吃特定的食物不消化的状态,那么策略就是暂停这类食物,下一次给的时候需要减量,慢慢尝试。


还可以做到的是环境和日程活动的简化。比如每天要看半小时的动画片就可以不用看了,本来打算去超市逛的就不要去了,原本要带去聚会的就暂时不去了,换成是就在小区里溜溜弯,或者就待在家里搭积木。嘈杂的环境对身体调整没有很好的帮助,反而会有更多打扰。


第三个就是在孩子还有能力运动的时候让孩子运动,比较空旷的人少的地方做运动的效果会更好,如果是阴雨天,那也可以在家里跳跳绳子,玩一些游戏,这些都可以增加脾胃的热能和动力,帮助身体去解决问题。但这个前提是孩子还有这个能力去做运动。如果是已经发烧腹泻了,那主要还是要让休息。


一般情况下,用药是反馈式喂养的最后的选择。往往吃药的时候是自己的状态不太能承受这些了,那可能吃药会好的快一些,自己也会更容易恢复平静。总之,反馈式喂养的训练重点在于:【我们知道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怎么处理,我们可以从容的选择如何处理。】


普通妈妈奋笔疾书地学习中医,我想,主要还是为了从身体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然后给予恰当的爱。关于这点,我们都在路上。



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馈式喂养:训练的是妈妈的觉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