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一、课程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我国的课程,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学科。

        3.课程理论以及主要流派

        (1)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其作者泰勒则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3)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4.其中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

    (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

  1) 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2)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巴格莱)    永恒主义(赫钦斯)

    范例方式课程论(瓦根舍因)

    发展主义课程论(赞可夫)

    结构主义课程论(杜威)

    (2).社会中心课程论

  1) 课程中心理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2)代表:布拉梅尔德

  3)观点:

    1))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2))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特点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4))特点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学习者中心理论

    1)学习者中心理论主要包括: 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2)观点:

    1))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2))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习题 杜威的主要观点有:

    (1)三中心论: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4).结构课程论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知识机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论。

    2)主张:

    1))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联系,以及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

    2))结构课程论比较重视掌握概念,主张把学习重点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及其结构。

  3))评价:

    结构课程论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到课程结构中来,符合系统科学的理论,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这种课程理论的指导思想是"英才教育",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过分地强调理论,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 课程的类型:

    (1).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分为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

    (2)正规课程也称为显性课程,是指教学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

    (3)非正规课程也称为隐形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不易察觉的因素。

    (4)包括建设、设备、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校纪、学风、班风等。

    4.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

    (2)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5.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又称为"广领课程""综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中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6.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7.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以一个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8.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基础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9.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1)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程的具体体现。

    (2)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3)课程计划的构成主要包括:

    1)教学科目的设置。(说人话就是开展哪些学科。)

    2)学科顺序。(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4)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学科课程标准的构成主要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5)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为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教科书一般不是原始的研究成果,而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的阐述,较少做新的探索和提出一家之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制定课程计划

    制定课程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提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犯愁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2)研制课程标准

    研制课程标准的意义:

    第一,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二,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全面贯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第四,学科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练习题: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的文件是(课程标准)。

    (3)编写教科书

    (三)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4)科技的进步

    (5)学生的发展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

    (1)迫切需要给课程改革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2)课程改革与教师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还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新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进而无法适应新课程。

    (3)教学评价难以展开。

    具体体现在:

    第一,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主;

    第二,新课程提出的很多方面(如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法加以考差。

    第三,高考制度与新课程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

    (4)课程改革进城中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程改革存在一定难度。

    (5)政策和经费保障不够充分,又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略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主动学习。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这三级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4)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7)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二、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教学的作用

    第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现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1)我国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1)孔子提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初步形成了学、思、行统一的学习过程思想。

    2)思孟学派在《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

    4)朱熹强调学与思,提出"循序渐进、熟读静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

    (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思想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法。

    产婆术教学法:在教学中,不是把真知直接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产婆术教学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诘问,由教育者不断提出问题,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陷入自相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

    第二个阶段是"助产",帮助对方在认清事实、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重新归纳和定义探究概念的正确含义。

    产婆术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

    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1)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大教学论》。

    主张:

    主张人人都需要教育,推进学年制度、分科教学、班级授课。

    主张教育艺术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模仿和纠正自然的秩序,教学原则要遵循三个步骤:模仿、偏差、纠正。

    人包括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为以后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

    强调重视事物的真实性质和起源。

    重视循序渐进、量力而教、因材施教以及练习,从实践中学习原则和方法。

    (2)卢梭

    他反对压抑人、压抑儿童的基督教的"原罪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极力主张自然教育。

    重视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确立了能动的儿童观和学生观,把儿童作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首创发现教学。

    不赞成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

    (3)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提出四段教学法,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的理论。

    3.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的思想,并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五步教育法。

    (2)凯洛夫

    注重系统知识的教学。

    提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

    (3)赞可夫

    赞可夫反对传统教学的只重视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主张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高难度和高速度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推动学生的发展。

    提出最近发展区学说。

    (4)布鲁纳

    布鲁纳致力于重新开展"中小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设计方面重视内容,即教材应当现代化。

    重视结构,即教材应该包含学科的基本概念、远离法则及其联系。

    重视科学知识与原理的教学。

    认为教学过程应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倡导"发现法",认为不必局限于数学、物理,其他学科也可以使用。

    认为学习包括三个环节,即新知识的获得、转换、评价。

    习题: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

    (1)特殊认识说

    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认识的过程。

    同时它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又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2)发展说

    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多本质说

    多本质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多本质的过程,应以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分析其不同层面的本质。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各种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得以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关系与直接经验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能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主要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因素。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1.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以斯金纳为代表。

    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

    第一,讲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并且使用简单的词语来标示每个步骤的含义。

    第二,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坚持练习,及时反馈。

    第三,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及时反馈。

    第四,自定步调学习。

    (2)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布鲁纳为代表。

    这种模式的基本结构是:

    1)创设问题情境

    2)提出假设

    3)验证假设

    4)总结提高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由布鲁姆提出。

    掌握学习模式包括六个步骤:

    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测验、矫正、再测验。

    评价:掌握学习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它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代表人物:罗杰斯。

    包括五个阶段:

    1)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

    3)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

    4)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

    5)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比要予以支持。

    (5)暗示教学模式

    代表: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

    模式的基本结构: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暗示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原则是:

    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暗示手段相互作用。

    练习: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外语教学。

    2.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以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促进其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这是我国中小学生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

    它的基本程序是: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它的特点:

    能使学习者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但由于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信息的地位,因此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程序是:提出要求——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评价: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促进、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标重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事实来建立理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收集资料——分析整理——验证假设,形成解释——组织结论,展示交流——评价结果,反思探究过程。

    (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

    有关的教学实验有:"情境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育""快乐教学"等。

    (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是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步骤是:定向(明确所学目的)——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熟练掌握)。

    评价:学习者本人的动作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自我观察、评价,与示范者行为作比较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章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