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用,这种没用让我感到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变成这个样子,我讨厌我自己。”这是和琳琳第一次见面时,她对我说的话。
琳琳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原本对职场生活抱有期望的她,为了在工作中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她工作努力,也在人际关系中尽力满足他人的要求。她原以为这样能给她带来职场新人的荣誉,却发现事与愿违。她不仅没有收获她的期待,反而在工作关系中屡屡碰壁,渐渐的,她开始迷失了方向;渐渐的,她开始敏感焦虑。
初见琳琳,穿着橙色的卫衣,牛仔裤,白色帆布鞋。她的身材微胖,脸色苍白,头发过肩,有些凌乱。她的声音很小,需要我很仔细的聆听,才听的清楚她在说什么。即使这样,也能感觉到她的焦虑、紧张、不安,似乎有许多压抑堵在喉咙说不出口。我莫名的有些难过,只想要静静的慢慢的陪伴她说出心底的压抑。
琳琳说:“我曾经也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喜欢交朋友,喜欢和别人打闹成一片。我的同学和朋友,都称我为开心果。是的,我曾经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琳琳叹了一口气,继续说到:“我原以为这样的我会一直持续下去,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可以面对和解决,然而,我错了。人性太复杂,我把一切想的太简单。”琳琳的表情有一些苦笑,有一些无可奈何,她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停顿了一会,又把眼神转移至地面。这不到一分钟的停顿,我感受到了空气中的压抑,似乎有很多东西需要被倾泻而出,又似乎不知从何说起。我的反移情,让我产生了许多疑问,琳琳到底发生了什么。琳琳接着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对别人说过心里话了,好像都不知道如何和对方交流了。一切都在演,一切都是戏。”这一刻,琳琳的孤独感在房间里静止了,我看到她红了眼圈。
“琳琳,我感觉到了你的压抑和孤独,你很怀念过去的自己,但似乎遇到了很多挑战,让你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吗?”我问到。“是的。我好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我都有点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了。我最近常常在半夜醒来,感到很难过,那种难过有时候清楚是为什么,有时候又很迷糊。这种感觉仿佛有一张网在困住我,我不知道怎么挣脱。”“那你能告诉我,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吗?”“差不多有半年了吧,嗯,是有半年了。”我看到琳琳的表情,她似乎想起了什么,自顾自的点着头,于是我接着问到:“我看到你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有轻微的点头,是半年前发生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吗?”琳琳又一次深深的叹了口气,说道:“我觉得回忆好难,好痛,我真的不想说,或者是我不知道怎么说。”
琳琳的眼圈再一次红了起来,沉默了两分钟,喝了一口水,深呼吸,开始讲述她的故事。这细节让我感到这段故事对她来说太重要,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仪式感,需要做好准备,才可以让自己面对。原来,半年前的一天,正好是琳琳进入公司后转正的日子,琳琳为了这一天做了很多准备,她原以为自己可以顺利通过转正考核,没想到第一轮主管考核就被打下来了。琳琳有些不知所措,仔细回想了自己的工作表现,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平日里和同事沟通时,也没有发现任何疑问。自己一直尽心尽力的表现,为何会无法通过转正。琳琳思来想去,无法得到答案,便去找到了主管询问。琳琳的主管是一个29岁的女性,做事雷厉风行,工作中也较为严厉。当琳琳找到她想要知道未通过转正的原因时,主管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你的精力是为你的岗位付出的,而不是随意的分配给别人。这种随意的态度,是需要你调整的。琳琳有些懵,看到主管的脸色,不好再继续追问。回到工位后,愣了许久,依然无解。从那一刻起,琳琳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看着主管严肃的表情,又不敢追问,整个人的情绪陷入了低谷。她开始怀疑自己了。
之后的一周,琳琳依然按照原来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但她变得越发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出了什么错。然而,不知怎的,琳琳越是小心,越是容易出错,这又导致琳琳开始反复检查自己的工作内容,这种强迫性行为让琳琳心力交瘁,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冲击着她,有时候明知没有问题,她还是停不下来检查。
琳琳的一位同事看见她这样辛苦,话越来越少,工作却越来越多,有些担心。她开始询问琳琳是否需要帮助,琳琳显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在琳琳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可以帮助别人,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三番五次的拒绝以后,这位同事便对琳琳说,如果你总是这样一个人承担,甚至承担原本不属于你的工作,你的转正考核还是会有问题的。琳琳一听,有些急了,便追问其原因。这一追问,琳琳才知道主管所说的没有通过考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来,琳琳一直是一个牺牲型的个体,总是热情的帮助于别人,在工作中,只要有人提出需求,琳琳都会义不容辞的接受。可是长此以往,琳琳的精力必然会被分散,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琳琳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大多都能顺利完成,却显得有些疲于应付。领导正是基于琳琳对于工作分配,时间管理的问题没有通过她的转正考核。
这个原因让琳琳感到很困惑,难道和同事相互帮助有问题吗?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模式,难道有问题吗?关于琳琳的困惑,我们开始进行澄清确认。琳琳的工作内容是文案编辑,大部分的时间是创作和整理文案,并和同事进行讨论。而提出帮忙的同事,不一定是她本部门的同事,需要她帮助的内容,也不过就是些录入,复印,资料整理等等琐碎的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琐碎一旦加起来就会显得既耗精力又耗时间。
琳琳面对这些请求,从来不会拒绝,在她的世界里,拒绝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的行为。她宁愿牺牲自己,也做不到拒绝。当我再进一步询问到拒绝的感受时,琳琳的表情显得很焦躁,很急,她的眉头紧缩,欲言又止。我默默的等待她体会此时此刻的感受,琳琳忽然哭了。她说,从小家里就教育她,不要拒绝别人的请求,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能够找到你,说明别人看得上你。
这些话在幼小的琳琳心里埋下了种子:“如果我要想被别人认可,我就不能拒绝别人。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就不会不喜欢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琳琳默默承受着许多压力,时时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完全被外界推着往前走。而她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开心果,也并非她心里真正想要表现的,她很累。这种累,让她愈发的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因为她在按照一个不适宜的方式适应现在的工作方式,也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否定。
看着琳琳,我感受到了她的委屈。的确,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是很受用的,而对于孩子来说,不一定就适合他的生存环境。然而,一旦养成某种行为模式,便很难改变,如果我们无法觉察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便极有可能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产生自我怀疑。
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
在琳琳的世界里,拒绝别人,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因此我们就“拒绝”这个词,进行了许多探讨,最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反复练习“拒绝”,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和思维的变化。琳琳对自己的评价开始发生了变化。
其实,琳琳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关于“我是否是一个又用的人,我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人们常常都会有一个误区,似乎只有外界环境可以对我的价值作出评价,才是我生存的动力。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定位,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有多少区别呢?
如果一味的迎合外界的声音,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些愤怒的不安的情绪便会冲向自己,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只是在争取让别人舒服,却忘了让自己舒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会丢掉自己,连同思想、情感、行为都成为了别人的期待,却不是自己的向往。
琳琳这种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却不要麻烦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价值感低落”,觉得自己不值得对方为自己付出,只有自己付出才能被别人喜欢。这个过程,和琳琳的成长环境有巨大的关系,她的家庭对她的教育是通过付出才能获得价值感,只有当她做了达成父母期待的某件事,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比如,琳琳考了100分,父母就会夸奖她,甚至奖励她,如果没有达到期望,父母便会批评她,漠视她。也就是说,在琳琳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当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了这个信念时,便会极力争取,牺牲自己,不敢拒绝,以此来获得外界的关注和爱。
也许,琳琳只是一个缩影,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什么都想做到,却得不偿失。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吗?我想,答案各自存留吧!
我知道,从一种行为模式改变到另一种行为模式,一开始是很困难的。我们的心里有许多不适的情绪和感受,脑海里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对的。请别害怕,别惶恐,只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希望延续过去的自己,还是希望有一个全新的自己,你的身体会帮助你走向你心里的方向。
备注:文中内容均为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