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手法也与时俱进了。先是肖恩·贝克用iPhone5s拍了一部《橘色》,再到李安的120帧的《比利怀恩的中场战事》,再到伊利亚·奈舒勒全程第一人称视角的《硬核亨利》等,到了如今8012,又出了今天要安利给大家的《解除好友2:暗网》和《网络谜踪》。
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
很简单,它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点:他们“看起来”都是在电脑屏幕上录屏下来的。
讲真,这种直接在屏幕上显示的效果,在看起来代入感都挺强的。
Part1
先说《解除好友2:暗网》。
首先强调,这是一部恐怖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解除好友2:暗网》里面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都几乎很难完全避免成为它的被害人,它就是影片的副标题:暗网。
什么暗网?
简单来说,暗网就是需要特定的软件,配置或授权才能访问的网站。它们不像一般网站那样,想访问就能访问的,你甚至都搜不到。影片中提到一个例子:丝绸之路。这个网站背后的故事足以用来拍一部电影。
▲片中访问暗网应用
暗网内容包括比特币交易、暗网市场、黑客团体服务、欺诈服务、网络钓鱼和诈骗、非法色情(尤其是儿童色情)、恐怖主义,某些社交媒体也被认为建立了暗网版本的站点。
尽管这不是暗网的全部,但它确实是某些犯罪的避风港。
《解除好友2:暗网》的剧情就和暗网紧密相关。
和所有恐怖片一样,本片也是从主角Matias作死开始。
Matias用一台新的电脑来开发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以帮他把语音转换成手语。这样的话,在他看来,这个程序有助于他和他女友Amaya(一位聋哑人)更好地沟通。
这原本是好事,但事与愿违,这个程序作用不大。
与此同时,Matias和他的几位朋友(准备结婚的Serena(白人)和Nari(黑人)、眼睛男Damon、AJ、亚裔妹纸lexx)通过视频聊天。
但是Matias这台新电脑很奇怪,里面所有的社交账号都是保存了账号密码的,其中包括一个叫做Norah C. Ⅳ的人的Facebook账号。这个人似乎同时在网上撩好几个女生。
那么问题来了,小哥你说这电脑你在米国闲鱼买的,我信。可怎么卖电脑的人这么糊涂,账号也不销一下?要是我,恐怕系统都得重装一遍。
还有就是,哪个人卖自己的电脑会连文件都不删掉,留下的隐藏文件塞满几乎整个硬盘?
到了这里,其实应该可以想到,这部电脑有问题。
很快,影片就开始揭露暗网世界里那些可怕的肮脏操作,其中就包括黑进普通人的网络,然后偷偷调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摄像头。
▲被偷拍的客厅
试想一下,你手机或者电脑根本就在偷拍这你生活中的一切,而且你根本毫无察觉!光是想到这点就足以让人头皮发麻了。
然鹅,我们的Matias小哥还没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紧接着Norah C. Ⅳ的社交媒体账号就有一个叫Erica开始追问小哥电脑是不是他偷的。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剧情的发展,小哥发现原来电脑的主人是Norah C. Ⅳ,他是一名从事暗网交易的人。
而且,“得益于”Matias的“分享屏幕”,视频通话中的所有人都不知不觉中走近暗网,可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这里面潜在的危险。
特别讽刺的一个地方是,AJ在众人面前大谈互联网公司会把每个人“吃掉”,可他们都把这些言论当做胡言乱语,还不忘挖苦AJ一番。
直到后来小哥和他朋友们发现,这台电脑隐藏着的秘密每个都是OMG级别的,他们才开始意识到事情可能非常严重。
黑进摄像头只是小case,绑架人然后进行各种虐待和虐杀,这群躲在暗处的变态最大秘密!
▲注意鼠标所指的地方,意思是“腐蚀性的”
有多变态?
这样说吧,Matias通过分享屏幕和他的几位朋友看到的只是开头,可光脑补结尾就能引起极度的生理不适。
到了这里,Matias和他的朋友们早就不可能当“捡电脑”这件事没发生过了,可这时影片的进度条还有老长一段。
接下来我就不再剧透了,反正按照恐怖片的套路,很多人应该能猜到一二。
影片所有镜头都像是就在电脑上录屏下来的样子。这正是它的新颖之处,我都怀疑,几位角色真的就是在电脑/手机摄像头前完成表演的。
现实当中,黑客的技术究竟能不能达到影片所呈现的那种境界我不知道。
不过这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录屏”视频,给人代入感真的太强,真的很容易被唬住。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主角们用的东西和我们的太像了,只不过他们是Facebook、Skype,而我们是QQ、微信而已。
仔细想来,影片是花了不少时间挖开暗网黑暗面的冰山一角,到了后面,主角们身陷绝境的那种无力感才是最可怕之处。
这也是这部片不同于其他恐怖片的地方之一。
不过相比于《网络谜踪》,《解除好友2:黑网》大概还是有夸大的部分,很多人觉得,吓吓电脑小白还行。关于这点,小无觉得看了才能做出判断。另一方面,《网络谜踪》角色的塑造和剧本显然是比《解除好友2:黑网》更成功的。
Part2
我个人列为年度最佳悬疑片之一的《网络谜踪》确实值一个接近9分的评价。
影片开始,各种视频和照片的剪辑成的小段落简明扼要地突出了这一家人的经历。Margot妈妈(Pamela)回家日期一变再变,最后被删掉的镜头,看似不值一提,却透露出Pamela病情恶化后遗憾去世这一重要信息。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导演简直细节控啊,各种细节,把角色的不同时刻的心理表现得相当到位。影片后面的反转,也有足够的细节做铺垫,在我看来是足够让人信服的。
举个栗子。Margot的父亲,也就是本片的主角David Kim在第一次为自己女儿的失踪得到一个比较安心的回答的时候,这位父亲是明显想通过社交对Margot来一段骂……
▲连f**k都用上了,可见他当时有多生气
但犹豫之后,他先是把最后一个语气特别重的叹号改成了句号,最后又把整一段话删掉了,换成了一句“和艾萨克妈妈通电话了,有信号后打给我。”
虽然不是通过角色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不过这其中细微的变化已经把David的心态变化说得很清楚了。
这种打字时的斟酌,和我们使用社交媒体时的心态简直一模一样。
细节方面还有一点是关于女警探的。在女警探和David第一次通话的时候,导演就留下了关于后续剧情的重要线索。关于女警探的那些文章和报道,看起来是David在网上随机搜到,到看到最后才发现那™还不是导演精心安排!
《网络迷踪》最重要的主题是父女关系。女儿失踪,父女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毫无疑问要背最主要的锅。
妈妈的离开对于父女两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但妈妈离开之后,父亲选择不再提起母亲,以为不提起伤心事,一切就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以为时间会治愈一切。
可是这样的处理显然是有问题的。妈妈离开的时候女儿已读初中,最爱的妈妈离去,她显然是不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的。爸爸在妈妈离开之后从来不提起妈妈,换做任何人,我想都很难接受的。
搞不好,女儿还以为爸爸根本不在乎妈妈。
当然,这位父亲何曾不爱她的妻子呢?她的离去,又何曾对他不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呢?
但是选择沉默和忽视,是这位不善言辞父亲的最大失误。因为这根本无助于两人走出妈妈离世的伤痛,只是David没意识到。
▲这位父亲当然没有忘记爱妻,只是每次都是欲言又止
当然,David真心希望女儿是快乐的。但Pamela去世之后,女儿表面上是还是个快乐的乖女儿,但实际上呢?
David尝试去联系女儿朋友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不是直接找出几个号码去拨打,而是通过检索邮件、搜索学校的电话才联系到女儿的老师。
可见这位父亲有心关心Margot却根本没有做出实际的举动。他对女儿不再了解也就说得通了。
随着他接触了女儿的一些同学,女儿的在学校的那些不合群表现、女儿不为他所知的社交账号、女儿半年前就推掉钢琴课的举动在观众看来就更不足为奇。
他根本不了解她。至少,在Pamela去世后,这位父亲因为逃避失去妻子的伤痛而确确实实地忽视了女儿。
这位父亲开始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女儿,然而影片剧情发展到一半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我不了解她”。
当然,David当真不爱Margot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爱。
不然,在她失联的日子里,他不会心焦如焚。他也不会急着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来登录女儿的所有社交账号,试图从中找出线索,找到女儿。
你没看错,父亲找女儿过程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人肉搜索”真的是没什么两样。父亲拿到女儿的社交账号,简直和做饭一样简单。
仔细想来,这就很可怕了。想一下,父亲原本不认识他女儿那些朋友,但是经过他对女儿社交账号的交叉分析,却把好几个“可疑”的人找到了。如果不是这种特殊的情况,这种操作肯定得被喷得体无完肤。
这就回到了和前面这部影片中隐含的另外一个问题:隐私。
前者是黑客利用技术手段直接侵入他人的电脑,后者则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两者的结果都是,被侵害的对象都再毫无隐私可言。
想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重度依赖互联网的我们,真的能还有隐私可言吗?
当然,无论是《解除好友2:暗网》也好,《网络谜踪》也好,重点要探讨的都不是隐私问题。
两部影片的共同点,开头已经强调,这里就不再重复。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创作者能够有意识地用全新的方式去讲故事,在我看来,本就是值得鼓励的。小无不是什么行内人士,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样能有多几部这样颇具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有何不乐意推荐的呢?
我是小无,我们下次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