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养心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曾国藩说:慎独,内心自然就会安心平静。

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最难的莫过于养心,虽然心里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行善除恶,这样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而唯独慎独的人,能够做到内心太平,那么万物自然安然。

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他在独处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有的人独处时,内心焦虑枯燥,难以守住当下的状态,这样的人只是喜欢一味的狂欢。

但是人生的结果最终总要归于孤独,忍受不了孤独的人,便难以在孤独的时候反省和提升自我。

那么他在居于人前的时候,也难以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

世俗之人,一味执念于名利,而唯独缺少的就是养心。

没有比清心寡欲更高的境界了,居于红尘之中,一旦内心清静,万物自然得体。

《庄子》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蘧伯玉活了60岁,而60年来,不断随着年龄改变自己的认知,与日俱进。何尝不是开始的时候认为是对的,后来又转过头批判是错的呢。

这是一种“老骥伏枥”的修身精神,阐述的也是道的无限与无止境。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成长过程,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成长,而“慎独”就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之中,对于自己最好的约束。

不断的认识自我,不断的反省和发展自我,这种能力才能让我们在自我认知上面,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就是强调君子的慎独之道,慎独是修心最好的状态。

人生在世,无论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还是危害习俗,无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或者自己独处一室的时候,其实自己的言行都会被看到。

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很多人总认为身处暗处的时候,并可以为非作歹。但是,当真相公之于众的时候,自己的那些狡诈心思,就会出现在众人面前。

人心是一面镜子,照得见自己的眼前,也照得见自己的以后。

而自己的言行,则源于心性,难以修养平和的心性,你的人生也会被心性拖累。

所以心性中的任何念头都不可疏忽,谨慎对待,就是最好的状态,也是对人生最好的负责。

即便是那些微小的不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不易被人察觉,最后也会公之于众,最终也终将暴露,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也更骗不了现实的结果。

正所谓说因果循环,人生的果就是念头中的因,“慎独”就是修养人心内在的那些念头心性。

在慎独的状态下,我们的内心才能处于平静淡然的状态之中,对事情作出判断的时候,才可以不偏不倚,才能直至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忽略的事情。

庄子说: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庄子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些都是天地的本质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所以圣人总是能让心停驻在这一境界之中,停驻在这个境界,人生变得安然无恙。

安然无恙就是恬淡之情,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无法侵袭机体,能够使德行完备,让精神饱满。

心静则安,惟“慎独”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慎独,养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