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 能否带领内蒙古跨越资源陷阱?

“十三五”开局的脚步日益临近,对重化工占比较高、矿产资源富庶的内蒙古而言,如何在增速变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谋求发展,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命题。眼下,内蒙古自治区新一届党委、政府立足地区条件,将大数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谋划补短板、调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的版图。大数据产业能否带领内蒙古跨越资源陷阱?当地正在用快速发展的设施、拓展创新的应用和优势明显的政策一一给出答案。

优势与基础双重叠加 走好大数据产业第一步棋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曾依托丰富的煤炭、油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稀土等矿产资源,确立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的优势,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然而产业以重化工为主,“原字头”和“初字号”产品比重高,也日益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内蒙古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秉军说,发展大数据产业,既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通过“互联网+”改造升级全区的传统产业,又可以催生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各类新兴业态,推动全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构筑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一个个数据中心纷纷在内蒙古落成并投入运营,为当地大数据产业的腾飞筑牢基石。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的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内,一台台正在运行的服务器整齐摆放在机架上,指示灯飞速闪烁,嗡嗡的低响在机房内回荡。据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已具备9万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并有乐视、金山等15个客户签约、入驻。

同样位于盛乐经济园区内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近段时间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网易、上海证券交易所、教育部等一大批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巨头和政府机构签约入驻。

据该信息园开发建设部副主任谭凤才介绍,全园已完成30多亿元投资,具备了近20万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并有50多家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客户入驻,“这一数字还在增加”。

记者采访获悉,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行业、科技龙头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内蒙古,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实际安装服务器30多万台,规模领跑全国。

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只是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区光缆总长度4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90万个,4G基站3.4万个,宽带用户普及率达88.7%,行政村嘎查通宽带率80.7%。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数据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当地已建立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完成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的基础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国家卫计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全国大数据试点在当地顺利开展。全区信用信息、食品追溯、政法、公安、民政、气象、教育、文化、蒙古语言文字等领域和部门的基础数据平台正逐步搭建完善。

一些信息技术领域专家认为,内蒙古从输煤到输电,再到眼下输送数据的转型发展,源于对当地得天独厚发展条件的深入挖掘:当地气候、区位、能源等5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寒冷期长,全区年均气温0—8摄氏度,适合服务器自然冷却,能效高。大部分地区地质结构稳定,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大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可保障大型数据中心安全运行;电力充沛,新兴产业电价最低为每千瓦时约0.26元,运营成本低。

与此同时,内蒙古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上靠近京津和环渤海地区,毗邻河北、山西等8省区,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已建成中蒙俄国际光缆和呼和浩特至北京的4条直通光缆,设立了内蒙古国际出口局,便于向国内外提供大数据服务。

服务与应用日益拓展 发掘大数据产业核心价值

随着大数据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社会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在大数据开发应用方面也迈出了探索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已建的大型数据中心基础上,内蒙古大力培育大数据开发及相关应用服务产业。

内蒙古魔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乳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显示屏上,全国乳业的各种数据一目了然、便于查询,有国内大型奶源分布图、各地奶源的日均鲜奶乳蛋白含量、各省乳制品进出口贸易量等。魔镜公司业务主管刘佳介绍说,目前该公司还在跟内蒙古的牲畜育种、草业企业合作,开发畜种和草业大数据产品。

几天前,内蒙古产权交易业务也接入大数据运营平台。这个名为“E交易平台”的大数据项目,支持跨区域性的股权、房地产、二手车、设备物资、粮食、花木、艺术品等各类要素资源,可实现产权市场转让、采购与投资合作。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平台实现了全流程互联网线上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预计今后该中心的成交金额和投资人数据库将实现较快增长。

除了企业应用开发外,内蒙古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项目,构筑信息时代区域竞争新优势。

内蒙古经信委网络协调处处长刘吉玺表示,当前,自治区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全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有利于推动自治区网络强区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换挡提速,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每天,内蒙古35个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0个沙尘暴自动监测站、30个噪声自动监测点的“千里眼”都在实时传输和分析着大草原的环境质量,组成了“环保部-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的环保专网。据了解,该系统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工况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控。

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建设的“内蒙古数字法院”覆盖案件审理全流程,为诉讼案件办理、法院审判管理提供全面的流程监控和信息化服务,同时支持法院内外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为法官办案提供了更加直观、便捷、智能、准确的信息和应用支持。

乌海市蒙宁陕甘毗邻地区警务信息协作平台首创全国公安智慧档案系统,实现与周边省市共享,形成了“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情报合成作战机制,构建起广覆盖、多途径、多样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鄂尔多斯(600295)市“智慧政务”云平台已初步建成,实现了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一网联通、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号服务、一卡通行”的服务模式,并能实现任何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任何服务。

不仅在鄂尔多斯,目前,全区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已将“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企业四处找”变为“部门协同办”,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打通了信息“孤岛”。

不过,内蒙古也看到自身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发展的差距,所以正进一步在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畜牧大宗商品、乳业、电力、电商物流等领域开展大数据深度应用的实践探索,并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入驻。

政策“组合拳”吸引投资 力促大数据产业纵深发展

今年10月初,内蒙古入选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成为我国唯一的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这为当地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内蒙古发改委主任包满达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内蒙古确定了中国北方数据中心、丝绸之路数据港、资源整合先行区、数据型政府先试区、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区、多民族共享大数据发展示范区6大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力争形成政策“洼地”与投资“高地”。比如,“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以国家出台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统领,构筑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支撑、应用服务、制度保障和人才6大支柱。

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中心、网络通道、数据平台、交易平台建设,构筑基础设施支柱;推进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信用数据资源库建设和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构筑数据资源支柱;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稀土、煤、电、乳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服务业、生态、创业创新大数据,构筑产业支撑;围绕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运用大数据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全力打造大数据应用服务支柱;建立健全试验区建设领导和实施机构,加快地方法规制度、产业标准和安全保障等体系建设,构筑制度保障支柱;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合作等工作,构筑人才支柱。

为把大数据产业发展做细做实,内蒙古将实施大数据政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农牧业、精准扶贫、金融等9项重点工程。

此外,从今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本级每年将安排不少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大数据基础信息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等项目,并给予企业税费、用地、电价、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扶持。

“我们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全区服务器容量达到300万台以上,把内蒙古建成中国北方数据中心、丝绸之路数据港、资源整合先行区、数据政府先试区、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区、多民族共享发展示范区。”包满达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产业 能否带领内蒙古跨越资源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