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

马捷/文

当代对于书法作品优劣的评价莫衷一是,书法界乃至整个社会呼唤建立一个书法评价体系。书法评价体系无疑是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渴望见到的,更是书法学习者乃至中华民族的福音。在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体系下,将使那些误人子弟的江湖书法淡出,净化书法界空气。书法爱好者以及我们的后代有一个标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其中姣姣者参与书法的“奥林匹克”,谁会不服气?

运动项目评价有标准,各行各业的产品认证有标准,如药品GSP认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书法界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但是,笔者认为,在书法界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这种评价体系。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1张图片

一、科学的、大众认可的书法评价在当代严重缺失

评价体系应当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如国际权威信贷评级就有标普、穆迪、惠誉等多个,他们都有一套严密而完备的评级体系,最终得出AAA、AA、A、BBB、BB、B、CCC、CC、C、D十级的结论。

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都想通过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认证自己的书写水平,专业书法工作者、高层次的书写者更想通过一个权威的机构来提高自己书法的社会知名度以及作品的润格。

在当代,中书协是一个最具有权威性的官方书法认证机构,但它却是在没有任何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来决定书法作品的入展、获奖,同时决定书写者是否能够加入协会组织。这种主观性、唯一性、垄断性的书法评价,造成评判失真的情况肯定是难免的。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2张图片

我们可以剔除寻租和关系网的因素来讨论这个问题。评委的知识积累、艺术修养、书法技能的掌握以及爱好取向等主观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客观评价体系,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主观评价本身的结果,必然会将一些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书法爱好者排除在外,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具备这种高层次书写能力的人充数其间。有的急于成名的书法爱好者看到了这里,拜中书协评委为师,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便能成为中书协会员。

这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状况使中书协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于是产生社会公众不认可的情形,呼唤一种大众认可的方式来取代长官意志。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3张图片

——成千上万的书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了。据有关人士介绍,全国大概有十几万个吧,书画院激发了群众参与书法活动的积极性,但也不乏趁机敛财,骗取字画的书画院,有的书画院的生命周期极短。

——各种民间书法展览如火如荼。有的展览跨越了国界,促进了书法在世界的影响,但有的展览往往带有欺骗行为,使书画家蒙受损失而无处申述。

——不依靠任何组织的自我宣传开始了。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书法家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成本,同时也带来厚颜无耻的江湖人士标榜和吹嘘,扰乱社会公众的视听和视界,令人生厌。

——互联网的投票方式应运而生了。品牌影响力书法家、百强书法家、最具欢迎的书法家等名目繁多的书法互联网评比竞赛,这种社会公众的参与无疑增加了书法评比的透明度。但也难免出现人脉资源大比拼的状况,同时也催生了专业拉票机构的利润。费时费力费财的拉票投票,换来的还是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并不高。

显而易见,这种分散的、自发的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开展的社会活动无法与官方书协相抗衡。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4张图片

二、在书法界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建立评价体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陈振濂先生,也是《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课题的带头人。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顶层设计,我们的目标就是系统提出书法评价标准,做好此课题。而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有利几代人”。

但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难度比其他行业难度大得多。古代书法大家的书论博大精深,后人学习、领悟,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但历朝历代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纵观历代书论,大师们的相左观点俯首即是。比如:《海岳名言》有这样记载:“米芾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很显然,米芾认为就是自己的字好点,其他书家统统的不行。但时间和实践证明,米芾所评论的书家(包括他本人),都是大师。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5张图片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评判者的主观意图往往先入为主。当代书评可谓五彩缤纷。有的可以把你捧上天,有的也可以把你贬入地。评价较多的是对田英章、刘炳森的书法,有的书评家认为他们的书法分别是“当代馆阁体”、“现代美术字”,与书法不入流;但有的书评家却认为他们继承和发扬欧楷和曹全碑得很好,开创了一代书风。再如,有的书评家认为中书协副主席何应辉书法是典型的丑书,败坏了书风;但有的书评家他的书法苍劲如古,是学书者的榜样。

古代书法也有标准,但定性的标准多,而定量的标准少。且看孙过庭《书谱》对草书的描述“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些被高度抽象化的概念,作为感受可以,如果将他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草书,就不知所云了。再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是一种被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把这个概念具体化的书法作品根本是不存在的,“密不透风”的作品只能是墨团一块。历代书家也没有把这个概念具体化,是否适用于篆、隶、楷、行、草所有作品,一幅作品到底应当多疏,什么时候疏,疏的比例占多少,大师们从来没有具体说过。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6张图片

我在微信中国草书群里,聆听了道一先生书法的草书讲座,他是用力学原理来阐述草书写法:毛笔用力的预备阶段、着力点、用力的方向、用力的节奏、强弱、用笔的终止来归纳点画律动的规律;用美学中视觉暂留的后像的以及视觉获得,来解决字间的变化和谋篇布局的问题。这种科学的教育方式,才是把学生引向在浩瀚的古代书法海洋里畅游的方法之一。那些将古代书法中定性化语言作为金科玉律来评价书法作品和指导学生,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书法艺术说到底是大众的艺术,几千年书法作品的传承是时间和大众的书法实践推动的。书法作品的质量最终要看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7张图片

如果把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计量应用在书法,书法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样,把书法的术语,诸如力透纸背、铁砚磨穿、落纸如飞笔翰如流、挥翰成风等术语应用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失去了固有的缜密。

从普遍意义来说,西方人思维严谨,逻辑思维居主导;东方人思维活跃,辩证思维居主导。书法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为根基。如果书法认证有标准,书法就会变得简单,同时也就失去了书法的魅力和生命力。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8张图片

三、书法最终要接受时间和大众的检验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决不是王羲之在世时就确立了的,有其演变过程。王羲之在世时,同时代的书家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有钟繇、张芝。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是在南朝梁;第二次则是在两百多年后的唐朝,在唐太宗的极度推崇下,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如前所述,米芾时代的书法名家也不是在那个时代就被认可了的。

(一)书法博大精深,任何规则都难以穷尽浩如烟海的书法现象。王羲之、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书法,许多书家倾其一辈子心血研究一个名家都望洋兴叹。“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教育学生的话成为书家口头禅。现代书家有哪一个不是标榜自己取法于王羲之、欧阳询等古代名家的,但书写水平却是千姿百态,水平相差很大。字如其人,个人签名成为世界普遍认可的自然人的法律效力。全国各地兴起的毛体书法,在学习伟人字的同时,更多的是在领略伟人的精神和风采。

(二)书法源于写字,字写不好就配不上谈书法。有个现象不可否认,那些被认可的书家,都是写字的高手。现在60岁以上的人在小时候都有写字课,就是用毛笔写正楷,可以这样说,这个年龄段后来成为书法家的人不少。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凡是书法家都是写字写得好的”,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凡是书法家都是对写字不屑一顾的”,那就啼笑皆非了。写字的标准有,所以有“楷法无欺”之说;而书法的标准却无,所以出现五彩缤纷的景象。如果用写字的标准来衡量书协会员,一些书法家可能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9张图片

(三)书法具有从众性和时代性特征。历史上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也就几十人,近代有影响书法趋势的书法家却屈指可数。启功、刘炳森、田英章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管书法界有非议。但无论怎样,他们毕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书风。其书风能持续多久,生命力如何,决不会取决于长官意志,而是大众取舍和未来历史的评判。

(四)书法家应当博学多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内涵。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参展书家中有舒同、林散之、赵朴初、沙孟海、启功、沈尹默、丰子恺、潘天寿等当代名家,给大家留下的是典型文豪形象,自此以后的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者身上,他们的这种素养到底有几分?难怪大众不认同,倘若国展是培养一批又一批昙花一现高级匠人的摇篮,国展是否延续下去就值得考虑了。

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_第10张图片

(五)市场价值决定社会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法作品的价值还是取决于肯拿出多少真金白银的收藏家和消费者。书法家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将作品进行交易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无可厚非。目前,整个书画市场一片萧条,书法作品虚高的润格有价无市。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种新的网上市场已经在开始打破地域界限,书法鉴赏标准正在襁褓中,受大众和收藏家欢迎的作品活跃起来。当然这种价格往往低于作者的心理承受价格,但这一新的市场认可方式却开启了大众参与评价书法的先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立书法评价体系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