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他人

今天在《得到》听了一本书,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拆除你的情绪地雷》,书中讲到如何把不理性的想法变成理性想法时,提到了一个方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平时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事情。儿子的游泳学校有个学员家长,每次遇到教我儿子的教练,总是和他有说不完的说,甚至影响到了对方教孩子游泳。我就想,这个人的素质太差了,有话就不能等孩子游泳结束之后说吗?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去讨厌别人做的事,或者别人没能做到的事,但是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行为,进而埋怨他们本人,无条件接纳他人会让你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它将给你带来更深厚的友谊、爱、协作和创造力,当然还有更长寿。

李笑来老师把他认识的人分成2类,一是他喜欢的人,二是他暂时还没喜欢的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告诉我们,无条件接纳他人,喜欢身边所有的人,如果真遇到令人讨厌的时刻,就事论事,讨厌他们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这么做的好处是,首先我们不容易焦虑,毕竟谁不愿意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呢?但是如果只是针对某件事情,事情过去了,焦虑也就消失了;再者,接纳了一个人,喜欢了一个人,就更容易从他们身上看到优点,成为自己的学习的对象。

上面的列子中,我不应该把人家聊天这个事情定性为素质差,一旦我这么定性了,就会厌恶那个人,谁会喜欢一个素质差的人呢?接着,只要一看到他们聊天,心里就会焦虑,一旦焦虑,所有的注意力全部被吸走了,烦躁不安,这时候书也看不进去了。如果我只是讨厌他聊天这个行为,甚至,我从他们的角度设想一下,也许他们难得见到一次面,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说,或者教练是个热心肠的人(后来证明了这点),有问必答。这么一想,那个人就没那么讨厌了,甚至我觉得他很善于交流,和教练关系搞好了,也许教练还能多照顾一下他家孩子呢。

无条件接纳他人,也是让我们清楚做事的目的,不能因为对一个人的喜好而耽误了自己学习。还是自身的一个列子,几年前参加了一个英语学习班,开始是一个男老师,我对他印象特别好,他很会带动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我就很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换了一个女老师,我莫名其妙地就不喜欢她,其实人家教得也挺好的,由于不喜欢她那个人,我的积极性大大折扣,学习的效果就差很多。当初完全忘了我上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吗?不是,我是来学习英语的,是为了把英语学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通过消极学习来惩罚自己,损失的又是谁呢?

著名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我们的处世原则应该是,首先应该相信对方,给出真诚的付出,一旦对方以德报怨,那么我就以怨报怨,可一旦对方也真诚了,我们也应该马上真诚(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么做的成本是最低的,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只对事,不对人。

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亲人,不要抱怨父母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培养自己,不要抱怨爱人为什么不体贴自己,不要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无条件接纳工作中的同事,善于挖掘他们手上的优点,真诚待人;无条件接纳陌生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问题。我们焦虑不是来自于挫折或阻力本身,而是来自于不理性的想法。

每个人眼中的客观事件是一样,就好象,如果让两个人不带感情色彩地描述一个场景,区别可能不大,但是一旦带入了个人喜好,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一念一世界,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条件接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