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渣《深海探险简史》2020-02-06

《深海探险简史》【美】robert D.Ballard     Will Hively 

人类抬头仰望星空,探寻遥远的星河,几千年来我们积累的太空知识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身边的海洋,我们的知识还太贫乏。这本书是完整的人类探索深海的一部纪年史,非常非常的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俺读了。

首先,深海的探索和深空的探索都是人类勇气的试验田,我认为之所以深海的探索要少于深空,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问题,深海看似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距离,但是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遥控几十亿公里外的机器人复杂的多,应该把海洋学家和天文学家给予同样的尊重,NASA和NOAA都是人类工程技术的闪亮明星。

其次,同时,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组织翻译的,在我们的蛟龙号跻身成为世界深潜俱乐部的成员后,也预示着我们国家开启的深海探索时代,该在深海里听到我们自己的声音了,要不深海里的动物们不认识我们呀!这是我们自己的万米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设计团队倾情翻译。翻译的目的我分析一是与世界接轨,充分了解深潜器的发展史。二是,少走弯路,一步到底。

最后,这本书没有复杂的工程术语讲解,很生动,很有趣,甚至还有些惊险刺激,是科学类的一部好书。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现实版的《海底两万里》。

下面讲讲我读完后剩下的渣渣,读完忘了不少,但是记忆最深的就是作者在深海热泉附近发现的巨大白色蛤蜊,一口一个,想着都特别的香,白色的、新鲜的、无污染的海鲜,这是我对本书影像最深的一个章节。每次想到这,对比我们近海的海鲜都太逊色了,那些海洋学家也不知道是不是捞了一筐解馋。我觉得捞一筐是对他们辛苦劳动的报偿,希望他们能替我分享一口。不过书中的科学家可不像我这样低级趣味,白色哈利是海底热泉的标的物,说明哪里的海水不是冰冷的,而是温暖的,温暖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生命聚集,这也是深海生物系统主要研究的方向,一改人们认为深海海底生物稀少的印象。同时,也证明了太阳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支柱,地热、海底火山形成的温暖的海水也能创造生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就以为地球是唯一生命的家园呢?那些远离太阳的行星、卫星上如果有热运动,又有水怎么就不可能进化出生命呢?这是我看到巨大白色蛤蜊的描写时想到的,当然,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捞上来吃掉。

深海探索主要的方向一个是生物系统,一个是地壳板块运动。生物系统就是发现深海特有的生物活动规律和特征,以了解地球生命的进化,甚至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土卫六的生命模型。也许这个生物系统是不是也包括神话中的大西洲的人鱼世界,我觉得就算有,也是比较低等的文明程度,估计和原始人差不多的生命群落(这块纯属本人瞎想)。至于板块运动就是太枯燥的东西了,我是不太感兴趣。由于地球上的大陆都是在地幔上运动,而各大板块的相接处基本都在海里,只能到深海里去看大陆板块的对撞、俯冲和挤压了,估计看到的山脉、峡谷应该特别壮观,都比大陆上看到的要大的多。

其实比深海探索方向有意思多的是深海探索设备的进化,也就是潜水艇的今生来世,这是本书的一个重点线索。生物系统呀、板块构造呀你下不去海底,只能停留在科学幻想层面,所以从木质的潜水艇,到钢壳的潜水艇,再到深海探测器;有人的,无人的;有线操控的,无线自主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中国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潜水器,我到觉得比探索深海本身有趣。尤其是那些机械手臂,可以采集深海的样本,比如巨大的白色蛤蜊等。

作者作为人类深海探索的亲身经历者,他本身的经历就是深海潜水器的一部发展史,很庆幸,他几次危机都过来了,没有停留在海底,才有了今天我们能一窥深海探索的有趣。这里要说一句,法国在这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也许是受他们伟大的凡尔纳指引,也许是他们贡献了世界著名潜水员,也许是地中海太浅了,法国人的技术和热情为人类的深海探索开启了一个时代。我们和法国关系不错,多多合作也是很好的。

作者参与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考察工作,这哥们儿这一生就圆满了,我是很羡慕嫉妒恨的。借助遥控的小型潜水器,他们进入到了沉船的内部,看到了时间的定格,真是太奇妙的旅行了。整个过程作者描述的要比我讲的好。但是,作者在书中最后的描述,却让我肃然起敬,我对科学家的远见和坦诚深表敬意。我觉得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其实各国的科研战略也应该有这样胸怀和远见。

回到开头,深海探索和深空探索不同,深海探索以米为单位,海水的压强是呈几何数级,一个小裂缝瞬间就是大窟窿,进来的可不是海水,而是水刀,削铁如泥的哪种。制作工艺和容错度要比飞船火箭还要高。每次下潜都是和死神相伴,这种高风险、高成本、高技术的买卖,有财力支撑的国家本来就少,一年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下潜,而且下潜30分钟就算长的了,不像在空间站上,带个一年也不奇怪。这就导致了科研时间的少,同样积累的经验就少,潜在问题就很难暴露,所以每次的载人潜水,看似是人去海底参观,其实是给海底生物送人头,一个大气泡就是一条人命,这也是为啥人类都可以探索海王星了,对10公里下的海洋还知之甚少的原因。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就是说一件事,放人下潜去看太危险,成本太高,一次最多两人,这么些海洋科学家,排一辈子可能都排不上,深海探索一年的好时候就一两个月,天气一变就得走人,不然连母船都得成为潜水考察对象。虽然,各国都在发展深潜器,今天这个5000米,明天那个6000米,后个8000米。仔细一看就是两个人下潜待了10分钟,能探索的地方估计还没有个篮球场大。

作者敏锐的提出自己的深海潜水发展方向,应该是无人的智能化潜水艇,将采集的音视频数据传给海面的母船,母船再通过卫星传给世界各地的大学、科研单位共同研究。我看到这段是觉得作者这思路够可以的呀!是不是深海科学家的脑子常年被水压,锈掉了。这不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吗?看看本书是2018年出版的,看来这帮科学家常年远在海洋,渐渐远离了陆地生活,不知道我们已经进入无线互联网时代好几年了吧?想我这种小人,一旦看到如此的机会怎么能不对作者嗤之以鼻呢?心想这些科学家也不过如此。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出版是2018年不假,那是中文译本,人家的原著是在2000年出版的,原稿是19开头的年份写成的,那时互联网还叫信息高速公路,至于AI智能还是科幻电影呢!不得不钦佩科学家的远见卓识,也得抱怨一下俺们,这翻译过来的时间也太长了点吧?


书渣《深海探险简史》2020-02-06_第1张图片
这可是俺买的书,没下pdf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渣《深海探险简史》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