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不是你走得起的


近些年来,“间隔年”开始在中国流行。这个对于普罗大众颇为陌生的词就这样狂风暴雨似的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在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用下,在傲骨难训的性格下,在标新立异的风格下,越来越多的紧锣密鼓似的踏上间隔年的征途。

间隔年真的有那么好吗?


你真的了解什么叫间隔年吗?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

——摘自百度百科的解释

&01

间隔年在国外是一个很流行的概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词一直是陌生的。中国开始认识到“间隔年”始自2009年。

2009年,80后青年孙东纯写了一本名叫《迟到的间隔年》的书,从此,“间隔年”在中国开始流行,随后一发不可收拾。

高晓松在《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写到,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随着这句话的广为流传,象征着诗和远方的间隔年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所谓满具情怀的辞职报告火爆网络。

似乎没有什么人世间的困难是一个间隔年不能解决的。

可是人生中的苟且真的可以依靠诗和远方解决吗?

&02

我们且不说当你结束间隔年时,你人生的苟且是否可以解决,单单从间隔年的资本来说,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后顾无忧的家庭,你敢去玩潇洒吗?

假如你家庭长期积贫,急需你迅速成为劳动力贴补家用,你每天像个陀螺一样游走在家庭和工作,这个时候你还有时间想着远方?恐怕连属于自己的一分一秒都没有。

假如你上有老母需要赡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抚育,闲职在家带孩子的妻子还等着你的工资作为家庭开支。

这个时候给你诗和远方,你敢要吗?

0ne

&03

至于说开展间隔年的原因,你真的是因为渴望诗和远方所以决定开展一次漫长的旅行吗?

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

面对极有可能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会选择逃避的不在少数。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间隔年。但其实无论哪种,都改变不了逃避的实质。如果你真的会在毕业生求职大潮中被拍在沙滩上,那么考研和间隔年都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你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二者而丧失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如果你是在职普通员工。

管理层的职位就那么几个,还全被你的前辈稳居,升职无望。

每年进公司的新人那么多,一个个比你学历高比你有活力,提出的方案也新颖独特,你那点可笑的资历不过只是履历上寥寥的几笔带过,可能甚至不如新人的一张高学历文凭。最后可能,你昔日带的徒弟,就是你现在的顶头上司。

压抑,愤懑,怀才不遇。被这样的负面情绪充斥,你如何做得好工作?

所以,批评成了日常,不欢成为基调。

&04

你只想逃避,并不是真的想要走进自然,释放自己,这样的间隔年有何意义?

背上行囊背起的并不是悲伤,而是满载着对未来的构想。

躲在毕业与就业的间隙苟延残喘,除了在递交辞呈时可以扬眉吐气,剩余的时间你又在做什么?

踏上旅途,你并不能真正打开内心感受自然,一切风景在你眼里不过是徒添悲伤。外界多美好,反衬出你的内心就有多晦暗,这样你如何快乐?

结束旅程,重新踏入职场,如果自己没有丝毫改变,谁能保证这不是下一个苟且?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你学历低年龄高,体力不如人家,履历也不如人家漂亮,能否找到满意工作还是未知。

以前生活虽苟且,却起码生活,如今倒是不能生活了。

&05

two

当然,间隔年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对于某些有追求的人来说,间隔年的确是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的好时机。

写《迟到的间隔年》的孙东纯就是其中一个。

在间隔年里开发手机软件的Celesty也是。

旅途中的Celesty为自己研发的手机软件《Ciao Vela》拍摄的宣传片

间隔年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间隔年。不要随风逐浪,盲目跟从。

正如你在生活中苟且的时候放弃了诗和远方,你在追寻诗和远方的时候也放弃了生活,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放弃生活。学会自我开解,在生活中寻找诗和远方才是正途。

也许我们不能行万里路,但我们可以读万卷书。

别人走过的路,我们都开始在书中走一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间隔年不是你走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