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里我们永远学不完的智慧

我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迷,倒不是喜欢历史本身,而是喜欢它演化过程中所渗透出来的点滴文化,更喜欢去思考事情的背后发生的一连串的逻辑。从小家里书柜上的三国志、汉书、后汉书、三国野史、三国札记,我几乎翻了好几遍。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永远学不完的智慧_第1张图片
孔明画像

01、事情发生的背景

直到今天我一直有个问题我想不明白?就是刘备在夺得川蜀,正准备尽调荆州之兵,去争夺曹操手下夏侯渊镇守的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在用直觉明白此举肯定会失败,况且孔明也很清楚的知道全军攻汉中,既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汉中,那么就会丢失另外一个根据地--关羽镇守的荆州,他明明知道结果会如此,也曾暗示暗示刘备这个举措太不妥,为什么不劝谏刘备不要去这个时候攻汉中呢?


02、孔明没有极力劝谏的严重后果--历史演变的逻辑

孔明可曾知道,正是因为你此时的不劝谏,刘备才从众将之请去夺汉中;因为要夺汉中就要尽调荆州精兵强将去前线,才能对抗曹操手下的曹仁、曹洪、许褚、徐晃、张辽、张颌、曹彰、夏侯渊、夏侯惇、于禁等等千古名将,所以只能留关羽一人守荆州;又因为关羽此人忠义无双、但是有将才无帅才,同时东吴吕蒙正对荆州虎视眈眈,而吕蒙又对关羽的骄矜恨之入骨(最后也是这个人斩掉了关公的首级),这就必然导致荆州必失;荆州必失又导致了关公败走麦城被吕蒙斩首;关公被斩首必然导致张飞急着想给他的二哥报仇,因而醉酒打部下,最终为部下所杀;又导致刘备因为桃园三结义之情被迫在时机最不成熟又被情绪主宰的前提下去复仇江东;这又导致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又导致刘备被气死白帝城,蜀汉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踏入荆州一步;这就导致了蜀汉已经同时失去天下之心腹--荆州、中原之重镇--汉中;也就是说孔明以后要想北伐只能绕道千里坎坷的蜀道,军粮根本就跟不上;最后只能经过千里坎坷的蜀道去做无功而返的六出祁山.......


03、逻辑节点的深入分析

有交朋友会问,你上面的逻辑确实一步步比较严密,但有一点:留千古名将关公守荆州,尽管东吴对荆州虎视眈眈,他怎么就必然会失去荆州呢?何况其实在吕布死后,关公应该是天下第一的名将了,不管是他的忠勇,还是武艺都是无人能及的,他怎么就有将才无帅才呢?

03-01-侧面说关公

事情要追到汉灵帝中平年间说起,当时18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关张互相赏识成为结义金兰,就在关公温酒斩掉华雄,将华雄的首级丢在所有诸侯面前惊得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这时有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关羽,他们平静的让人心慌,好像这一切就像自然要发生的一样,这一切都被曹操看在了眼里,所以他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才会如此的欣赏刘备,才会那么的爱惜关羽。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来了,关羽是如此的忠义,在他眼里他只佩服他的大哥刘备,连天下第一的名将吕布、天下第一智者诸葛亮在他心中都没有那么重要,更何况是东吴小小的吴下阿蒙呢?就像孔明所说的他对关公的担心有以下几点: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永远学不完的智慧_第2张图片
侧面说关公

这就是关公能当大将而不能做一方大帅的原因。

04、小结-没有结果的结果

也就是说孔明正是因为知道了关公的这些特点,才知道关公一个人是守不住荆州的,可他为什么不劝谏呢?孔明作为一国的军师,最高智囊团,这次不劝谏直接导致了刘关张生命的终结,间接注定了蜀汉的失败。假使那时他劝谏了,力量对比就反过来了,可能刘备真的可以一统天下呢,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位多智而近妖的千古智者,明明知道为什么用直觉感受到刘备从众将之请去夺汉中不会有好结果,他们什么不劝谏呢?我也无从知道,只有天知道答案吧........

05、自己想说的话

我写文章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输出自己的收获,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及体会,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写,我相信你会写的比我更好。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三国演义里我们永远学不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