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阅读纪----《天真的人类学家》

在全民出行,时间紧张的五一三天假期里只读了两本书,虽然没达到一天读一本书的基本要求,但盘点下五一三天的紧张日程,也算的上不负春光,不负假日了。三天小长假,第一天参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第二天穿越20多公里去上健身私教课,第二天从西城区远赴朝阳区(在欧洲是一个国到另一个国的距离)建外SOHO,接连参加了三场活动。以至个人看的这两本书基本都是在地铁上进行的阅读,此事便也不足为奇了。

必须得说,节假日的SOHO还是非常清静的,冒着濛濛细雨行走在写字楼间别有一种感受。在下撑着买杂志送的赠品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写字楼间,找活动地点,而非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因为个人都常觉得自己是个汉子,对于姑娘一类的YY自然少有。对于知识的渴望倒是多年来一如既往,比如你看咱五一期间读的这两本书,内容都是积极向上、可圈可点,可以发自拍在朋友圈、微博、空间晒上一番那种。

一本是我们的内心冲突,这本书是卡伦、霍妮的代表作,一本是天真的人类学家。这两本书除了作者都是外国人外,同样都十分的有料有才。和那种市面常见的勾兑果汁不同,人家这个是百分百鲜榨纯果汁,喝起来的效果一个是半地下,一个是迪拜大厦。

鉴于这两本书都是硬货,且风格大异,内容又属不同领域,特单辟文以记。

看《天真的人类学家》时,我多次笑的抽搐,且爆笑出声,鉴于此书的大部分阅读时间是在地铁上,这种行为真的是极其失礼,很不体面的。但好在有旁边开着高声外放看国产剧的大哥珠玉于前,似尔这般行状相形失色,也就不算啥了。虽然在前言里已被告知过作者的高度幽默,但个人在阅读时还是不免时时暴笑出声。或者是因为作者通篇的冷幽默风格实在深得我这种业余段子手之心,对于作者在路上遇到的种种苦难都努力用乐观的方式看待之这事更是令人心有戚戚焉。

虽然个人是个文字工作者,对于人类学没有过太多接触,之前看过的一本有关人类学的图书是《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讲的是一位快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女士听从内心召唤,放弃快到手的博士学位,去蓝带学烧菜的经历。这个离人类学着实有一定距离,略过不提。

这本书的作者可是个真真正正的人类学家,去的也是真实不虚的非洲部落考察来的。考察归来后他也写了一本类似博士论文的高大上学术专著。这本书可以说是考察随笔、旅途杂记,也可称其为作者手记,类似记者采访手记那样的东西。但正如推荐序中所言,这本书的信息量和可读性远大于他那本阳春白雪的学术专著。虽然外行如我只在读到作者学习当地语言时联系当年《语言学概论》课中所提克里奥耳语、洋泾滨语一类概念深有所知罢,其它诸如那些人类学概念方面一律满瞎。但这并不妨碍个人对作者书中说的许多事情感同身受,比如机关办事的不靠谱,比如当地居民的难相处,尤其到最后作者写至归来记时,提到自己回到文明社会的种种不适应,比如站在超市里看着如此这般多种多样可选择的产品无所适从,比如痴迷于奶油蛋糕,他的一位同行则对草莓产生了不正常的狂热。咳咳,对此个人表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军训归来的时候,比如我们在经过一场时间漫长的闭关考试之后,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默。

书中不光是在罗列各种人类学的概念,作者在记述自己所经所行的过程中,无意中或说间接性对于人类社会、人性特征等等也都进行了新的思考、发现、意识,当然也可以说这个是个人感受,起码本人是这样的。书虽不厚(推测,因为看的是电子版,文件并不大),但内容十分丰富,且适合一读再读。

目前,个人已对此书展开二次阅读,从阅读体验讲,这着实是一本适合在三上闲看的书,唯一所区别者,就是个人现在将其阅读场合由路上(马上)改为了厕上,阅读效果也很不错,只能说这货真的是外出旅游、地铁厕所必备良品,有趣的书在那里读都是有趣的,是为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一阅读纪----《天真的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