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

“窦唯”这个名字,对于传播现象观察者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仿佛有一只神秘的大手拎住了这个名字的后脖颈,需要的时候“咻”的一声,拎到公众面前。大家品头论足、啧啧称奇一番之后再“唰”的一下不知道扔在哪去。下一次出现和消失还会同样,突兀而了无痕迹。

一般情况来说,一个话题从发酵、爆发、冷却到被二次加工这几个步骤都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波形。除了有意外情况和“神助攻”之外,这个波形形状稳定,绵延而散。但是窦唯不一样,出来就是“峰值”,随即归零,下次再是峰值,然后继续马上归零。仿佛这个事件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时不时在传媒人的大数据图谱中猛地蹦跶一下,就分神去玩别的东西了。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1张图片

这种异常的数据峰值爆发,一般情况来说都有“意外情况”。人为营销,就算是“意外”的一种。

但是不得不说,“窦唯”连同他新近引发公众关注的一系列事件,看起来并不太像“人为操作”。任何“营销”核心诉求都是变现。变现就需要媒介,比如发布会、商演走穴等,但是并未看到任何类似的迹象。窦唯的作品经过了这么久的“营销”也全然没有什么变化。

同时,在这些引发舆论关注的传媒事件中,所提及的“超然”、“成仙”、“过气”、“颓唐”这些字眼似乎也跟“商业”距离不小,甚至完全对立。同时,事件中让公众熟知的“窦唯超然”的形象,几乎一走穴就会完全碎成渣……没有任何炒作者会选择这种跟“变现目标”终极矛盾的炒作手法,特别是针对相对小众的人物和事件时。

所以以此来反推,“窦唯”这个人物及其背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舆论关注事件,并不像一起营销事件。反而很像由公众自发引发的传播事件。——那问题来了,公众为什么会对“邋遢和成仙”如此关注?

1

窦唯何以“成仙”?窦唯何以“下凡”

“窦唯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人物”,说这句话必须要分时态。在当时,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娱乐新闻界”,如今看起来跟路人甲乙毫无区别的窦唯,都是长时间雄霸头版头条的人物。

如果摇滚音乐有家谱的话。窦唯跟“摇滚教父”崔健应该是同辈分人物。同时,无论是那场堪称“中国摇滚乐巅峰”的香港红磡体育场演唱会,还是当年跟王菲的感情纠葛,都足以让当年的窦唯站在舆论的风口。

窦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应该从“烧车事件”始。当年媒体在描述窦唯时,他“精神病、狂躁症”。但是今天的媒体再重新回述这件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说法。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2张图片

“那天,窦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神色平静,语气跟以往也没不同。去报社之前,他特意穿了一件中式上衣。窦唯平时不是爱穿这种衣服的人。他平时衣着很随便,那天那么正式,肯定是想很有礼貌地去和人家谈一谈。他在报社等了数小时,毫无回应。对方几次将他拒之门外。于是几个小时后,他点了一把火,烧了一辆编辑的车。”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3张图片

“放完火后,窦唯安静地坐在报社门口等警察来。这时报社才出面,派人送来了一封回复信,他笔挺的坐着,两手握紧了信,看得很认真。第二天的报纸杂志,硕大的标题却写着:窦唯闯报社是个精神病,有狂躁症......只字不提虚假报道对窦唯造成的伤害。”

而最终得以让窦唯重回今天娱乐消费的头条,是源于一组照片。有人拍下了坐地铁、买菜、吃九块钱一碗面的窦唯,然后和当年的窦唯进行对比。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4张图片

公众对此阅读的兴趣是“离开王菲后,窦唯颓唐潦倒,毫不体面的生活着”。尽管有媒体大量表达了“吃九块钱一碗面的窦唯,活的比谁都真实,比谁都体面”。(媒体没想过:谁没吃过九块钱一碗的面条?为啥他吃就“比我真实、体面”)但这些照片,加上当年的摇滚小伙伴说窦唯“成仙”,再加上窦唯那些无字歌词的作品等等众多元素堆砌,让观众引发了第一次对“窦唯”这个人物的新关注峰值。

前几天,窦唯在知乎的“首次发声”,再次让公众引发了第二次关注峰值。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5张图片

尽管后边一条,提到了“歌曲发布”,但公众仍然不想把它理解成是“营销”。人们消费的依然是窦唯“天后前夫”、“落魄潦倒”、“成仙儿”“电动车和九块钱的面”这些关键词汇。

2

“成仙”艰难,“下凡”乐见——人们在“审衰”

单以这两张照片来说,容颜在岁月催化下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这件事如此的关注程度。在传播学中,这类事件属于“常规可预见事件”。常规可预见事件在媒体中很难获得大规模的传播效果,老编辑会告诉年轻人“这个选题太俗了”。可是关于窦唯的“常规可预见事件”偏偏就达到了这一传播效果。事情反常必有妖,是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催生了这一效果呢?

“审衰”。

这个词之前公众还未曾预见过。是在一系列的大众传播事件中,这个词汇才突然跟若干年前的“审丑”一样,冒了出来。

而且,“审衰”和以当年的“凤姐事件”为代表的“审丑”,两者之间还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在窦唯系列事件中,观众通过“同款电动车”,“连我的午饭还不如的9元面条”、“同样憔悴的乘坐地铁”和“普通人的容颜”中解读出来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关于财富、地位等一系列社会信息和价值符号。在公众心里会有一个这样的声音:“你看,尽管当年他曾经是如此厉害的一个明星,但是现在混得还不是连我都不如?所以人呐……”——辉煌的曾经和看似潦倒的如今,迅速在公众心中将窦唯从曾经的公众人物拉到了大众心中的普通人,甚至还不如。“不如、相似”之类的词汇,对比窦唯在最辉煌时的关注度,在观众在欣赏这几张照片时,获得了某种内心的满足和优越感。这让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分享这组照片的那一刻,迸发出了“我比当年的明星还强”的光芒……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6张图片

公众在审视这组照片的时候所获得的愉悦,引导了公众的注意力,就像蜜糖一样吸引了大量为了实现内心满足的转发。这种“愉悦蜜糖”还伴生着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几乎没人思考“你感受到的事实”是真是假。(事后披露出来的关于窦唯为女儿准备多套北京房产的消息确实打了很多人的脸)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7张图片

“爱看一个曾经非常厉害的‘可比较人’今天的落寞”这就是“审衰”。

“审衰”和“审丑”从大众传播心态看,相似的是:都能让公众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和表达,能够获得自我的认可和满足感。但同时,也有区别。“审衰”伴生的情绪除了小部分恶趣味的“幸灾乐祸”之外,更多的是同情、怜悯、感慨和唏嘘带来的情绪共鸣。但是“审丑”的伴生情绪往往是“嘲弄”。嘲弄带来“优越感”才是“审丑”生存的土壤。

换句话说,也许更悲天悯人的公众会对“审衰事件”更感兴趣。自我认同强烈的观众可能会对“审丑事件”更感兴趣。而缺乏自信的低自我认同者,可能会对两者都极为感兴趣。

在窦唯身上的另一个传播事件“知乎上的回答”,文字恬淡,格调雅致,文笔流畅。在这里表现出的与普通大众相比的“审美高境界”、“高格调”……在公众看来,俨然没有前边“审衰”来的爽,所以在公众自发传播效果中大打折扣。

3

你其实总被“审衰”套路着……

有心人看过文章后,深觉“既然‘审衰事件’能够获得如此好的传播效果,那‘审衰’会不会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新的分支趋向呢?它能不能作为一个操作手法来做点新‘操作’呢?”

很遗憾,即便“审衰”这个词汇能够成立,它也不是人们新近发现的什么新生规律。关于操作“审衰趋势,来给自己谋利”的高手更是大有人在。

“审衰”应该属于人们熟悉的“通俗化审美趋势”之一。人们对于“通俗化”的运用早已轻车熟路。“真人秀”这种大热的节目类型,它的属性中包含的“真实性、‘普通人’性格塑造、游戏性”这几点,前两点说的都是“通俗”。

娱乐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精致的明星们乐于在泥浆里打滚,在镜头前嬉笑怒骂,都是因为他们熟稔的知道“通俗”的好处。“通俗”能够快速的将“不一样的明星”,变成“跟你一样的人”。这使得明星就能够快速走进你,更容易获得你内心的认同,然后才更容易获得你钱包里的人民币。

明星们在节目中倒霉给你看,出洋相给你看,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迎合“审衰”。这样看来,窦唯的“邋遢”被公众意外的关注,只能算是无辜的“躺枪”,只是作为一个跟你我“不同境界的高人”,不拘小节的样子被公众好奇的窥视到而已。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8张图片

真正懂得经营和讨好“审衰”大众传播趋势的“大师们”有一串长长的名单。这上边有“靠过气翻红的薛之谦”、“黑到深处自然粉的黄子韬”、“耿直自黑的杨幂”……等。

他们和窦唯应该不是一类人。

“审衰”、“审丑”、“实锤”……这些词在传播学中的频繁出现和广泛运用,仿佛冥冥中的一个声音一直在提醒着我们,作为人类,在我们人性方面蕴含的复杂属性。同时“审衰传播事件”,窦唯带给公众的,和薛之谦带给公众的也截然不同。手段只是手段,规律只是规律,最后的定论还是得源于本心和真实。

窦唯和薛之谦,最终也都会获得他们应得的一切。

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窦唯们“成仙”,让窦唯们“下凡”,这是一股神秘的传播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