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双向善的翅膀——问“道”于康德

给我一双向善的翅膀——问“道”于康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向世界吧,我已经赋予你向善的各种意向。你的作用在于发挥那些意向。你的幸福与不幸,当好自为之。”

                                                                                        ——伊曼纽尔·康德

        酷暑难耐,心也如天气一般的焦灼。

        蓦然间想起了“心静自然凉”,于是目光拂过床头的书架,顺手拿起了《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意从书中寻得一丝心灵的静谧,求得夏日的清爽。

        翻开第一篇,便是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的《论教育》。

        关于康德,除却名字和略知的形而上学,所知实在不多。

        哲学家的文章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难懂,每一字句都要仔细斟酌方能深入其中。硬着头皮读下去,在摆脱了阅读初期的思想纠结之后,渐渐的,我走近了康德,恍惚中来到了18世纪的德意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午后三点半,我站在道路两边盛开的报春花丛中,惊奇的发现报春花有的花朵是单色的,有的花朵却是五彩缤纷,正诧异不解之时,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男人。

        “康德先生!”我惊呼,紧步赶过去,“先生,为什么报春花有的是单色,有的却五彩缤纷呢?”

        先生微笑:“单色的是用根茎种植的,多彩的是用种子种植的,造化在这种植物里,安置了这些多种的芽孢,他们的生长只是适当播种种植的问题。”

        我顿悟:“先生是在暗示人类的教育吗?”

        先生点头:“是的,人的生命就如报春花的芽孢,其中潜藏着许多未经开发的萌芽,教育的作为就是在于促使这些萌芽得以成长,根据它们的适当比例,发挥人的天赋,在于看到人能够完成自己的命运。”

        “这有点像我们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啊!”我惊呼。

        先生笑而不语。

        “教育的重点不就是知识的传授吗?”我问。

        先生肃然:“年轻人,教育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善于独立思考啊!通过教育,人变得服从纪律,具备文化和辨别力,达到向善,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先生,请您告诉我,怎样去具体实施这一过程呢?”我迫切地问。

      先生侃侃而谈:“作为教师,我的授课原则是:我不是为天才讲课,他们自己会给自己闯出道路的;我也不是为傻瓜讲课,为他们不值得花这么大的气力;为那些水平中等并想把自己培养成将来能胜任工作的人讲课的。”

        “教育不是孩子们实现发展前途和更好生存的一种重要途径吗?”我喃喃自语。

        “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门生有可能获得何等程度的文化,都无法确保他们可以完成各自的命运。”先生回答,“教育应该以普遍的善和美作为自己的宗旨,儿童应该接受教育,不是为了眼前着想,而是为了未来人类状况有望得到改观。”

        “可是先生,这些对于世俗的人来说是不是太遥远了?”我质疑。

        “是的,年轻人。世俗中的父母只关心子女在俗世的飞黄腾达,统治者则只是关心国家,二者都不以普遍的善和完美作为自己的宗旨,而人的命运却应该致力于这一宗旨。”

        “我们本来就是世俗中的普通人,怎么可能免俗呢?毕竟我们还要生活和生存啊。我们有考试的压力,有职称的压力,有竞聘的压力,又怎么能想的那么高,那么远呢?”我有点愤然。

        “普遍的善这个思想对我们个人而言需要舍弃某种东西,即便对于处于当前状况的个人而言,也取得了趋于最佳态势的一个进展。继之而来的成果是何其辉煌!通过优良的教育,焕发起天下所有的善。”

        “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教育者,如何能发挥得了那么大的作用,我们无需站的那么高,也不会影响教育的进程。”我辩解。

        “教育只能缓慢推进,一代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薪传给下一代,每一代薪火相传下去的时候,都能踵事增华。所以,不要小瞧自己。”先生轻声慢语的说道。

        “那先生认为教育中什么最重要呢?”我又问。

        先生泯然一笑:“德育自然是最重要的。”

        “那先生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呢?”我急切的问。

        “德育方法应由无律、他律到自律。”看着我一脸的迷惑,先生继续说“首先,我们必须允许儿童从早年起,在不干预他人自由的各个方面获得完全的自由;其次,我们必须向儿童证明,允许他人达到各自的目的,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再次,我们必须向儿童证明,限制之所以强加于他,目的在于让他及时懂得如何正确的运用自由。”

        “他律阶段,我们应该怎么样把握尺度呢?”我问。

        “体罚应绝对禁止,这容易养成一种奴隶气质。”顿了一下,先生又说“为了适应他律期的训练,道德惩罚是可以来行的,如不理儿童的无理要求,将犯过者暂时隔离等等。”

        “先生……”我又想问,很多问题的答案还是觉得不够明确。

        先生微笑着打断了我:“年轻人,很多问题我只能给你一个思路,具体的问题你还要自己去解决。记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具有辨别力,而辨别力不是老师给你的,是要自己去动脑思考的。这不仅对正在受教育的孩子们适用,对我们每个人都适用。”

        “……”我欲言又止。

        “如果我们遇到偶然机会,通过经验而获知,某个事物有益于人,或有害于人,教育的艺术此时便是机械的。流于机械的一切教育,肯定伴随着诸多谬误和缺陷……”康德先生的声音和影子逐渐飘远。

        飘忽的思维把我拽回到现实中,看到了面前的书桌和上面赫然摆着的《论教育》。

        有些东西似乎依然在懵懂中,但忽然间我好像拥有了一双可以飞翔的思想的翅膀,它带着我奔向善的高空,俯头一看,天高海阔,山峦叠嶂……

        是的,其实我们都渴望有这样一双翅膀,进行脱离地面的飞翔,即便只是短暂的阳光,因为我们拥有众生的方向,寂寞也会明亮。

        感谢康德,给了我一双向善的翅膀,向着众生的方向,用心灵去飞翔…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我一双向善的翅膀——问“道”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