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

【一】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感想

接下来开始讲德经。第三十八章是描写了不同的人对于道的认知程度,首先最好的是完全领悟了道的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符合于道。其次是一直在修行亲近道的人,这种人达到了上德的层次,也已经没有了执著,对于道的理解也比较深刻,但也还差一点点。再其次是在修德,却仍然需要执着于德相,需要有为修德。再其次是也就是修仁,就是可以去无为的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这是修德前的阶段。在仁之前,就是需要去修义,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何为正确,需要去有为的修行。而比义再低一个层次,就是礼,需要去人为的制定礼仪的规范。如果有人违背了礼,大道也就崩坏了。而修道也就是要守住最根本的东西。

【三】提问

1、如何来理解道、德、仁、义、礼?

礼是人为规范出来的东西,他只能说是道简单的应用,礼的规范对于那些不懂道的人也可以有较好的效果,使得社会中存在着某些秩序。义则是某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可以称之为义,如果持续的做到了义,那也就是仁了。仁也就是某个时期可以无为自然的去做符合于道的事情,它是指一个阶段。而德则是坚持做到了人之后会有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个人已经能够大多时候都可以符合于道了,但还是差一点火候。再往下个人可以时时刻刻都符合于道,那也就是处在道的阶段。

这样自己来理解这五个概念,就是属于对于道的认知程度。最浅显的也就是礼,懂得一点点道,但只是表面的道。往上一点就是义,也就是某个行为可以符合于道。再往上一点就是仁,可以某个时期符合于道。再往上就是德,也就是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符合于道。再往上也就是道,时时刻刻都符合于道。

2、修道最根本的是什么?

修行是一个过程,最重要的也就是可以跟随本性的指引,内心无所执着,本来清清静静,那么为人处事都是可以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符合于道。这样持续下来就是可以来不断的精进了。所以也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五个概念,只需要去守住最根本的,这样人生自然就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老子的法门适合打坐,也适合平时的生活工作,这样就是去跟随道的指引前行就可以了。

第四遍学习《道德经》之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