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影响记忆力的因素,及帮助孩子拥有良好记忆力的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记忆的侧重点不同,这里我姑且按年龄分为0-2岁、3-6岁、6岁以上学龄儿童三个阶段来阐述。
一、0-2岁宝宝良好记忆力塑造要点——亲密育儿、感官刺激
0-2岁这个时期,很多朋友会觉得孩子太小,还什么都不懂,需要培养吗?
其实在这个时期,才是脑飞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听觉、视觉和语言区域。脑发育离不开一种叫“突触”的部位。孩子2岁左右,突触数量达到巅峰值,来自视听触等健康的外界刺激越丰富(特别是听觉和视觉刺激),将会导致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从而促进脑发育。同时,这也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这些感官刺激将形成深深的记忆。
如何刺激?是要上数学训练班?还是古典音乐班?NO、NO、NO。
和宝宝亲切温和的说话(听)、妈妈的笑脸(视觉)、拥抱(触觉)、抚摸(触觉)、哺乳、眼神间的交流、唱童谣(听觉)、讲绘本(听觉+视觉)、满足宝宝的探索欲,尽可能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东西并配合恰当的讲解(视觉+听觉+触觉,比如在他们对某物感兴趣时,告诉他们材质、颜色、软硬、烫凉等),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刺激。可能大家会说,这么简单就能刺激脑细胞的发育了?是的,就这么简单。
除此以外,还要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我们的世界是3维的,而书本、屏幕画面都是2维的。在大自然中可以和宝宝交流,如水是清的,水的声音是哗哗响的;风是微微的,有点凉凉的;树叶在随风摆动,沙沙响.......等等。
孩子最初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
二、3- 6岁儿童良好记忆力塑造要点——玩中学,丰富感知
1、玩中学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自行操作很多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导入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理论概念,来分析适合这个年龄段的记忆方法。请看下图。
从这个记忆分类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想到,对于已经可以自行操作很多事情的孩子,“玩中学”是帮助他们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学英语,可以分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结合情境来感受。再比如之前我在3月亲子互动系列中,收到一位朋友的来稿,分享她和女儿的亲子手工,这些都是让孩子“玩中学”的例子。(附上链接,方便大家参考:为培养孩子自信,她修炼成了鲁班)。学龄前时光何其短暂,让孩子尽可能享受“玩中学”的乐趣吧。
2、丰富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条件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尽可能丰富孩子感知。
很多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旅行或者是看展览等,他们也看不懂,没什么意义。其实非也。上文中提到由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影响记忆的原理,就说明丰富的刺激对孩子脑发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只是他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不同而已。而这个时期的感知储备,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学习中的理解力打下基础。
特别说明的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内容可参考《朗读手册》书摘:马云vs扎克伯格,侃侃而谈育儿观),同时,家长除了可以通过互动朗读、内容扮演等方式让孩子爱上阅读之外,家长自身也应尽可能休闲阅读,为孩子提供一个耳濡目染的氛围。
三、6岁以上儿童良好记忆力塑造要点——活用技巧、博闻强记
6岁以上学龄儿童,就要进入苦逼的学校学习阶段了。上周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有效复习的4个技巧”这一话题中提到了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式,除了长时记忆阶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导致记忆遗忘的时间因素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记忆效果,如下图。
觉醒状态、时间因素、学习程度、识记态度在上期节目中均有涉及,大家可以回看(04.14|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有效复习的4个技巧)。这里说说其他几个因素延伸出的记忆方法。
1、加工深度:兴趣结合,理解记忆
加工深度是指是否目的性记忆,是否理解记忆,将影响记忆的效果。
下面这张图片是一个初三学生画了一棵物理树,他将物理知识和绘画相结合,从而理解性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非常形象直观。画这棵树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所需记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的过程。这较之于死记硬背,相信不仅记的快,而且记得劳。
2、组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或者扩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则有利于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知识经验的储备对组块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上文中提到的0-6岁孩子要多感知、多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在为组块做储备。这个储备的多少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上学后的成绩。
3、系列位置效应——“分段记忆,以旧带新”
人们发现,记忆材料首尾部分容易回忆起来,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所以我们要在记忆材料时,“分段记忆,以旧带新”,从而打破位置影响。
请看下图。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将一篇英语课文或者是需要背诵的长篇课文,划分为几个记忆段落,一段一段的背,并且每背会一段,就带着上一段一起再记忆。这样,对较为复杂或是长的内容就能很好的记住了。
欢迎关注BuBuKids 获取音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