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ers:The Story Of Sucess!

Outliers:The Story Of Sucess!

文 | 杨宝

这是一本书!中文名叫《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The Story Of Sucess!_第1张图片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今晚对这本书的第四章所讲到的 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和 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两种成长方式做个我的理解及感受。

先引用一段中文版的关于这段的介绍

“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这一段文字简要的介绍了这两种成长方式。

协同培养:用我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说,协同培养其实就是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孩子被父母进行除学校以外的培养。

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对孩子的除学校以外培养的费用,其中包括各种补习班等。

中产阶级的父母一般都文化水平较高,所以对于孩子的培养自然会优于中下层阶级的父母。

父母能为他们的孩子所带来的“世面”,我觉得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这能让他们的孩子做到宠辱不惊,这一点是自然成长的孩子所不能达到的。

书中在这一章节说到的两位人物,其中的奥本海默就是协同培养的例子,还有那位世界级钢琴家朗朗也是协同培养的典型例子。

自然成长:中下层阶级的孩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农民的孩子,我自己就属于这一类。我们的成长被叫做:自然成长。

出生之后,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是什么?田地、山山水水……,想想我们小时候都在做什么。

没上学之前:每天似乎就一件事,跟村里的伙伴掏鸟蛋、过家家……;

上学之后:开始承担一定的家务、上山背柴、割猪草等等。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样,除了学校里面能学到的知识,其他的,能学到的,

很少。这样的成长方式被叫做自然成长,可以说在起跑线上因为家庭条件差距两类孩子已经拉开很大的距离。

书中对此所列举的两位人物是克里斯托弗 兰根和奥本海默,两人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 特曼所研究的对象。

他们两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在195左右!然而成年后他们的差距却让人瞠目结舌。


Outliers:The Story Of Sucess!_第2张图片

兰根因为出生在农民家庭而做了一辈子的农民,而奥本海默只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成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这值得我们思考!

“拉里奥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照她看来,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

然而,协同培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更多。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动表总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经常在各类体验中来回穿梭。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

归结来说,系统培养始终优于自然成长。

你会发现你身边有的人普通话很好,而有的人却总带着方言口音;你会发现有的人似乎根本就不会怯场,有的人一上台却根本说不出话;你还会发现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却始终形单影只。

我不知道这是否跟他们的成长方式有关,我觉得你应该知道!

我知道看到这你心里面可能会觉得:这个智障看不起农村人!

好吧,我也是农村人,之所以用太多话语来说明这两种成长方式,我是为了告诉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只是你们的起跑线真的不一样。你应该知道这种差距其实是有原因的。

那我们还能改变自己么?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除了出身以外的东西我们都能自己选择,你可以改变啊!

我知道你年纪不小了,马上面临的是未来。想改变自己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朝夕能成。其实我的观点始终都是多读书,现在开始,一直都不晚!

观点冲突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Outliers:The Story Of Su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