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不读书有多大差别?

蓝瘦香菇:妇联网正在颠覆语言蚊子。

你能读懂上面这句话吗?这是《待字闺中》的陈老师推送的一篇文章题目,其中的观点我比较赞同。对其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这里不多说了。

虽然这些天“蓝瘦香菇”满天飞,但我猜你依然需要琢磨一会儿才能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

文字、文章都是用来交流的,如果每句话、每篇文章都需要猜测揣摩,不但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很容易造成误解。

网友「瘦死也光荣」说的极为犀利:“蓝瘦、香菇”这两个词,真是看不到一点点人类智力活动的痕迹。

这种利用“谐音梗”或“方言梗”来搞笑的手法,在小品和网络段子中很多,其实在技术上不怎么高级,笑点也很浅薄,一笑而过就完了:你现在能记得的有几个?

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朋友圈里那些独立思考、有自己风格的人很少或没有参与到网络流行词的刷屏活动中来。

对一个把阅读作为常态、经常写写日记或者文章的人来说,如果依赖于热词和流行语作为素材来进行表达,等于公开表示自己缺乏想象力、词汇量贫乏、文学水平低下。

不知道是哪个朋友讲的,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学习古诗词?

因为在湖边看到落日美景时,我不喜欢我的小孩就知道说:“卧槽!真特么好看!”这种粗俗的句子,或者“哇塞!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这种简单重复的表达,而是要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应景而绝美的句子。

同样是讲感情,失恋了,南宁小哥在视频里反复嘟囔:“蓝瘦,香菇!”唐代李益在《写情》里却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没有了那个人,什么都不感兴趣,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失恋的心情跃然纸上。

斯人已去,有多怀念?“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代晏殊《玉楼春》)让人感觉到相思的感情铺天盖地而来,无边无际,绵绵不绝,思念至深,无法抑制。

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千古绝唱,不解释了。

反观现在的快餐文化,经过网络的加持与加速,导致了段子手、营销号没有底线地在不断制造标题党和刷屏式语言的流行,短时能抓些眼球,多了就索然无味了。

我并不排斥网络流行语,偶尔使用一下增加点趣味性即可。频繁提及和使用流行语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未与社会脱节,而清楚自己的生活品味和社会定位的人,基本上不会通过流行语来寻求认同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凝结了数代人的智慧,能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就像暗夜里的珍珠,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去体会它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陶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不读书有多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