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我 帮助他人 实现共赢

成长自我 帮助他人 实现共赢_第1张图片
成长自我 帮助他人 实现共赢

从小到大,中国教育喜欢排名次,遥记初中之时,按照考试成绩排名,依序选择座位;高中时代,面临高考的压力,好学生之间彼此存在竞争关系,比学赶超有些异样的味道;进入大学,考试成绩决定奖学金的归属,一分之差,可能差距数千元;参加工作之后,竞争异常惨烈,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多年好友可能会因升职机会而反目。这是一种病态的竞争,这种观念从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如此,中国家长之间永远的话题便是孩子在哪儿上幼儿园?孩子上了什么学校?报了什么辅导班?考试成绩如何?高考之后,一本还是二本?985还是211?工作之后依然如此,公务员?国企?外企?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也习惯与别人比较房子、车子、老婆、孩子、票子,这些人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看似拥有许多,却终其一生未能活出自己!

这种扭曲的心态表现在两个方面:面对比自己强的,最明显的便是嫉妒,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面对比自己弱的,最明显的便是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是一种蔑视或自负的心理状态。

笑来老师推荐过三本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书,分别是钱钟书的《围城》,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超越感觉》这本书里有一段讲了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1.I am not OK, and you are not OK

2.I am not OK, and you are OK

3.I am OK, and you are not OK

4.I am OK, and you are OK

想想我们小时候,面对大人们完全主导的世界,面对小朋友们的时候,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我不行,你也不行;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困境是第二种情况,即我不行,你们都行。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长时间的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或者遗传式的反应,导致最终大多数人终生在第二种情况或第三种情况之间反复穿梭,要么我行你不行,要么你行我不行,永远无法进入第四种情况,即你我都行的状态。那么根源在哪里?就是刚才讲的两种扭曲的心态,若面对比自己强的,就是第二种情况:我不行你行,若面对比自己弱的,就是第三种情况:我行你不行。

这种心态阻碍了我们的成长,导致终生无法进入第四种情况,考试时,有些学生担心别的同学超过他,提防着同学刻苦学习迎头赶上,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同学的成绩上;工作时,有些人担心别人干的比他出色,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缺点和失误上。总之一句话,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别人的身上,只是为了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输赢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叫做共赢。

跑步时,遇见牛人,无需妒忌,向其学习,一起提升跑步成绩;写作时,将自己的经验之谈,公之于众,帮助别人,共同成长,结识新的友谊;工作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倾囊相授,把年轻人培养成才。这便是共赢的世界,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无需在当下比较,即使比较,也是与自己相比,今天的自己是否较之昨天有进步,与别人比是一种耗费精力、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当下唯一的任务是成长。

因此,如何实现第四种情况,即你行我也行,其实很简单:

第一: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在别人身上。我个人认为最俗的一类人是天天念叨“某某买了套房子,某某买了车子,某某去哪儿旅游了,某某家孩子可有出息考到哪个大学……”,面对此类人,我只想说一句话:“和你毛关系!”

第二:尽全力帮助别人。佛教中讲渡人如渡己,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又能更好的帮助别人,最终实现共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自我 帮助他人 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