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墟市节庆》读书笔记

墟市

广东人称市集为墟,赶市集为趁墟

  1. 高留墟
    地点:阳江阳春的高留河附近举行
    时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
    特色:主要是卖竹木制品,出售前,卖主会把器具放在高留河中浸水,出售后买家也会拿到河中浸一次,这样就不会被虫蛀

  2. 天光墟
    地点:广州长寿西路旧时关帝厅附近
    时间:每天的晚上十一二点到天光前
    特色:主要是一些古董字画古籍等古玩,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很多古文物流散出来。
    现已取缔,现在天光墟泛指晚上开档、天亮前散的集市

  3. 狗仔墟
    地点:佛山南海西樵山下官山镇区的重阳墟市
    时间:农历九月初八上午到初十凌晨
    特色:因为两天两夜不停地卖,生意额顶平时几个月,来去匆匆,所以为“狗仔墟”

  4. 牛肉墟
    地点:广东台山水步镇山口墟
    时间:农历九月初八、初九(重阳)
    特色:专卖牛肉、饮食,群众去附近的北帝庙祈福,顺便吃牛肉成为当地的民俗

  5. 横沥牛墟
    地点:东莞横沥
    时间:农历每逢三、六、九尾数的日子
    特色:主要是耕牛交易,伴随其他活动
    东莞横沥、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

  6. 楼冈网墟
    地点:广东开平楼岗
    时间:农历八月十一
    特色:主要是渔网等打渔工具交易

  7. 玉器墟
    地点:清末广州西关长寿寺门口
    时间:每天
    特色:主要是玉器交易,玉器墟行规:不能贩假卖假,违者逐出行外。俗话说“黄金有价,珠玉无价”玉器没有绝对的价格标准,业者也不会标价,全凭买家的眼力和专业知识。
    行内人也把玉器买卖称为袖笼交易

  8. 树仔墟
    地点:广州清平市场
    时间:每天清晨五六点开市,十点散市
    特色:主要是岭南盆景花木交易
    岭南盆景是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植株主要是从野外整株掘取,多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品种有月桶(九里香)、雀梅(酸味)、福建茶、山桔、榆树等,广州人称之为树仔头

  9. 媒人墟
    地点:广东开平赤坎镇中华东路和牛墟路交接处
    时间:农历三号、八号
    特色:近百名“媒人婆”的红娘为求婚男女搭桥牵线。
    开平华侨众多,在海外的侨胞子弟大多喜欢回开平找配偶,造就媒人墟的繁荣。

  10. 东粤四市
    药市
    地点:罗浮山冲虚观附近
    特色:药材为主,葛洪和夫人鲍姑在罗浮山居住36年,经常上山采药
    成就罗浮山制药厂、博罗制药厂
    香市
    地点:东莞寮步芽香街
    特色:香木、莞香为主
    花市
    地点:广州七门
    特色:以花为主,素馨等
    珠市
    地点:廉州,即合浦、钦州地区,现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特色:采珠卖珠出名

节庆

重要节庆

1. 春节

时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特色:举行各种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俗称“过年”。

  • 送灶
    送灶也叫“祭灶”、“谢灶”、“送灶神”等,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举行,各阶层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所谓“官三民四疍五”,即官宦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二十五。

  • 煎堆
    煎堆为年关小食,有九江煎堆龙江煎堆之分,还有化皮、软皮、脆皮之别,用料大致相同,主要是糯米粉、爆谷、糖等。九江煎堆馅用爆谷、白糖,加花生仁、冬瓜条、橘饼等,龙江煎堆馅则用爆谷、黄片糖、麦芽糖,两种煎堆外皮都沾有芝麻。九江煎堆为扁圆形,龙江煎堆呈圆球形,均有纪念迁徙后团圆之意。
    广州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 扫尘
    扫尘的时间各地略有不同,均在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之间。《迎春扫尘歌》具体展示了“扫尘”的情况:“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民间流行“年廿八,洗邋遢”之说。

  • 包粽
    腊月二十八有包粽的习俗,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之别,粤西信宜、高州一带还有条状的“笔嘴粽”等。其中以肇庆裹蒸粽最为著名。

  • 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
    -行花街
    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开始,历时三天,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
    每至岁暮,人们成群结队到迎春花市游览,称为“行花街”。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看花买花的人络绎不绝,“卖懒”(在花街上闲逛)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非亲临者实难体会。

  • 卖懒
    除夕之夜,儿童一手提灯笼手拿着一个红鸡蛋和几炷香,结队上街闲逛,边走边重复唱道:“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或唱道:“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俾(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俾广西王大姨。”这样不断重复,一直走到土地庙中上香,再回家来把鸡蛋分给长辈吃,表示自己一年的懒惰已经卖掉,从此勤快读书干活。

  • 开门大吉
    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子时(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
    开门、烧炮之后就是接财神,家家设案于门外,烧香礼拜。此时便有一些小孩、叫化子等充当小贩,拿着一张红纸,上面写有“财神”两字,嘴里喊着“财神到”,挨家挨户去叫卖。

  • 行大运
    大年初一,阳江人一大早就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好事常来,万事胜意。
    阳江人把正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冠以名称,如正月初一为“鸡日”,这一天,大家都不杀鸡,就连鹅鸭诸禽都得到荫庇。所以年初一人们多数吃斋。

  • 开年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广州人无鸡不成宴,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或“大显声威”;发菜蚝豉(干牡蛎)取发财好市之意;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伶俐,芹喻勤劳刻苦,韭喻长长久久等。
    初七人日吃春盘,内有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旧时广州的一些商行厂家,开年时老板请伙计吃开年饭,席上若有鸡肉招待,则在席间宣布一批被解雇人员的名单,被解雇者吃完饭就走,此俗又被称为“食无情鸡”

  • 开小正
    旧时在粤东一带,农历正月初五叫开小正,又称“开张日”。当天人们迎接门神复位,所谓“初五神落天”,即神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示假期结束,年禁解除。

  • 游花地
    农历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广州人成群结队去花地游览,俗称,“游花地”。花地在广州西南方的芳村区,是著名的花卉产区。

  • 七样菜
    客家人在大年初七“人日”的家宴上,一定要吃“七样菜”。七样菜一般以葱、蒜、芹菜、韭菜、芫荽、肉和鱼等七种菜一锅煮熟,全家共食。

  •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同样有吃“七样羹”习七样羹俗。这一天,人们以当时出产的七种菜蔬如菠菜、芥菜(当地叫大菜、白菜)君达菜(也叫百合或厚合)、萝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锅,异香诱人。家中人人吃之,以图吉利。

  • 拜年
    拜年,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拜正”。初一清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后辈先祝福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然后长辈鼓励后辈新年干出新成绩,或者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早饭后,大家就向亲朋好友拜年。拜年讲究时间,越早越见其诚意,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因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回来才吃早饭。

  • 舞醒狮
    广东舞狮子源起佛山。因起舞过程中有“食青”、“醉青”、
    “睡醒”等动作,故而得名醒狮。
    舞狮子的动作花样丰富多彩,计有“狮子出洞”、“窥测方向”、“欢天喜地”、“狮子滚球”、“狮子采青”等。而每种花样又有细分,就“狮子采青”一式又分为“见青”、“惊青”、“醉青”、“散青”、“饮水”、“吐珠”等一整套动作,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醒狮为南方狮,与北方狮子造型迥然不同。北方狮是西域传入的四脚仿真狮,讲究形似,四脚着地;醒狮是一只独角嗹兽,讲究神韵,两脚着地,狮头与狮尾分开,各由一名演员摆舞,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还有一人戴着面具,手执葵扇在前面逗引,此乃引狮郎,俗称“大头佛”。
    佛山狮下又分为七彩狮(文狮)和黑白狮(武狮)两种。
    在制作上,“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手法装饰,分为“关公面”(红面白须)、“张飞面”(黑面黑须)、“刘备面”(黄面白须)几种造型。

  • 舞龙
    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除常见的布龙、彩龙、木龙之外,还有中山醉龙、丰顺火龙、罗定香火龙、四会蕉叶龙、新会纱龙、东海岛人龙、紫菜金龙、大埔乌龙、西关草叶龙、梅县板凳龙,等等,造型奇特,舞姿各异。
    据粗略统计,全国龙舞共72种,仅广东就占了36种,达全国龙舞的一半。这与广东水域广阔,人们与鱼、蛇(小龙)关系密切有关。

2.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特色: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
正月十三“试灯”,十四“开灯”,十五“灯市”,十六“散灯”
正日(正月十五),家家祀神上供,族中父老聚集在灯寮饮“灯酒”,放花炮、猜灯谜,到村中游灯市、唱大戏,热闹一番,直至十六日“散灯”,把社神送回社坛,撤去灯饰,整个元宵活动宣告结束。

  • 行通济
    佛山,正月十六夜,男女老少都倾城而出,去“行通济桥”。通济桥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部南济大街,传说十六日人们行过桥后,可一年无闭翳(晦气、忧愁),故民谚有“行通济,无闭翳”之语。这种活动可能与神话传说神仙留金建桥时曾有“通吾困、济吾贫”之言有关。
    行人禁忌在桥面折回,如此必有不利。

  • 正月半
    客家地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也叫“灯节”。传统的元宵节有挂灯、赏灯、赛灯、擎灯等风俗,还有放“孔明灯”、烧烟花、烧烟架的活动。从过年开始一直持续的舞狮、舞龙、舞灯等娱乐活动,在元宵夜达到高潮,所以有“月半大过年”的说法。

3. 清明节

时间:每年4月5日前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特色:清明这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没过清明”的农谚。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亦成为清明的别称,禁火和扫墓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 行青
    广州旧俗,清明必在家中祭祖,然后再到坟前祭拜,俗曰“行青”(也称“拜山”),日期是从清明之日起一个月内,最后一天称为“闭墓”。此后扫墓,先人就不能领受了。旧俗上坟祭品有香烛、烧肉、松糕、包点、蔗、酒等。人们先到坟前铲杂草,铲时连草坯(“草皮”)一正一反地压在墓首、墓两边(“山手”),中间压自纸钱。然后摆开祭品、点烛上香、拜祭、烧纸钱。
    现在祭拜的贡品,除传统的烧猪(多用一礼烧肉,全猪较少)外,多为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也有备酒的。

  • 插柳
    旧俗在清明节前四五天便在祖宗牌位前放上一枝杨柳枝,或在门口挂柳枝。

  • 清明扇
    东莞一带有清明节买把油纸扇(俗称“清明扇”)之俗,称可扫除妖邪。

  • 挂纸
    潮汕扫墓俗称“过纸”或“挂纸”,为区别于冬天扫墓,又称“挂春纸”。

4. 端午节

时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特色:端午节在广州俗称“五月节”,主要节目有划龙船、食粽子、挂菖蒲、佩香包、饮雄黄酒、洗龙舟身等,风俗与各地大同小异。

  • 送礼
    广府地区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五月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带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要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

  • 香包
    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用于避虫。

  • 广州端午风俗歌(1927年6月6日的《民国日报》)
    其一
    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
    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
    冬叶买来齐裹粽,蚊香点着可驱蚊。
    其二
    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
    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
    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
    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
    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
    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

  • 龙舟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广东龙舟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龙舟才能又轻又快。
    每年龙舟比赛之后,龙舟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进行一番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旧俗中有规定,女子不能上龙舟;当龙舟穿桥而过时,女子亦不得站立桥上,否则龙舟有何差错,事主就会怪罪女方。现在思想解放了,旧俗早已破除,有些地方还组建了女子龙舟队。

  • 龙船饭
    “龙船饭”是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

  • 龙母诞
    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相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广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
    当时南海黄竹岐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赛龙舟。

  • 粽子
    粽子是端午必备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分咸肉粽、碱水粽、裹蒸三类。
    咸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
    碱水粽以碱水或草禾灰泡浸的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
    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风格。
    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冬叶包裹,用料比咸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粟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四角形。其最大的特点是,包裹的冬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5. 乞巧节

时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特色:七夕乞巧,各地皆然。广东姑娘拜七姐特别虔诚,礼节之繁缛,为他处所罕见。

  • 拜七姐
    1923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广州风俗,綦重七夕,实则初六夜也。诸女士每逢是夕,于广庭设鹊桥,陈瓜果,焚檀楠,巨烛,绵绣椅,靓女列坐,任人人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
    唐人有诗曰:“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 摆七夕
    广州市番禺石碁镇凌边村,至80年代仍有“摆七夕”活动,所摆物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灯饰,有彩纸的、绢绣的、谷秧围的;二是人物造型,按照戏曲内容扮演故事,组成一板板台面;三是实用工艺,如刺绣巾帕、花鞋、荷包等。
    参与制作者不限于姑娘,老人也有,这实际上是各家各户比赛精工。

6. 中元节

时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特色:民间传说该日阴曹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凡有新丧的人家照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是为最大的“鬼节”。

  • 施孤
    潮汕地区盂兰胜会“施孤”,是中元节的主要内容。这一天,人们早在街口村前搭好“祭孤台”(“祭孤棚”、“祭孤堂”)和“法师座”。高高的法师座位供着地藏菩萨,下面是一盘盘面制的“桃子”和“大米”。祭孤台上立着三块牌位和招魂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地方祭孤台上还加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的灵牌。

  • 粿品
    中元节里农村家家户户都习惯做粿品(糕点)。它以豆为馅,印制成人、鱼、花等形状,通称为“人仔粿”。因为中元节刚好是夏收后的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有新收成的粮食,于是将其做成各种品种的粿品,连同牲品(动物肉类)及香烛一起,用来祭拜祖先和在田头拜“田头伯公”,报告夏收丰歉情况,祈求保佑以后风调雨顺、田园丰收、合境平安。

  • 舞榕狮
    20世纪40年代前,潮州中元节还有“舞榕狮”的习俗。把几个木炭笼用绳子扎成狮子模样,披上榕树叶,插上许多香,俨如狮毛;另取一个也是插满香的柑子做成的火球,安在狮子前面,宛如狮子弄球。在街上边游边舞,俗称“舞榕狮”。

7. 中秋节

时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特色:广府地区中秋的节日气氛特别浓厚。早在节前一个多月,各茶楼饼家就开始了月饼销售大战,门前扎作彩绘,披红挂绿,挂上宫灯、走马灯之类,标出各式月饼的美名,有的还绘制“唐明皇游月宫”“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貂蝉拜月”、“吴刚伐桂”等彩图,尽显一派节日景象。
广府俗谚云:“冬唔(按:不)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可知中秋节对饮食的讲究。清代《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 拜月娘
    中秋节的活动大多围绕“月”进行,过去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拜月娘。仪式多在家中天台举行,没有天台的则在家门前举行,对月当天摆开八仙桌,备上贡品,由妇女主持拜祭之礼,家人朝月祝祷,焚香礼拜。儿童则于一旁吟唱:“月光光,月娘娘。打开房门嫁衣裳……”或进行各种游戏。
    拜月贡品除月饼外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 追月
    过了八月十五,人们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夜再庆祝一次,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 彩青
    20世纪40年代以前,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在中秋之夜,拜月除了用月饼、果品外,还有特别有趣的彩青。彩青即是以盘作底,用一切农作物如芋皮、笋壳、龙眼核、香蕉皮等制作成一盘盘精美的工艺品。

  • 竖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竖中秋又称“树中秋”,流行于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中秋将至,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篾扎制灯笼,或做成鱼龙鸟兽、花果状。
    中秋之夕,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房子高处。届时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俗谚云:“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吹箫管,有人地下皱眉头。”

  • 耍碌仔
    旧时在广州、东莞一带,每逢中秋节儿童就进行“耍碌仔”游戏。“耍碌仔”又叫“游耍碌”、“耍乐仔”。碌即柚子,俗称碌柚。“耍碌”是将柚子壳刻通花,在中间悬灯,儿童成群结队提着柚灯游乐。

  • 烧瓦塔
    早上孩子们一起床,便忙着到处拾瓦片、砖头,把它们堆到晒谷场上,再由富有经验的大人砌成一座座空心塔,高3米多、塔围2米多,下面留有塔门,可以填柴草,上面不封顶。塔制成后,孩子们便把各家各户拿来的柴草树枝填进塔中。月上中天时,妇女们设祭拜月娘,男人就开始烧瓦塔,先由一位长辈在塔门点上火,一会儿塔顶就能窜出火舌。为了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里面撒食盐,爆发出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响声。

  • 月光书
    中秋之夜还流行一些占ト的游戏。月光书为其中一种,即中秋之夜所卖之木鱼书。广东人讳“输”,改称“月光赢”,又称“撞卦木鱼”,以此来ト吉凶。买到《蒙正祭灶》者寓意先苦后甜,买到《客途秋恨》者则命运多艰,买到《甘罗拜相》者少年得志云云。小贩们多拿意头好的月光书去兜售,人们也乐意购买。

8. 重阳节

时间: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特色:广府民间素以重阳节为“转运日”,故把登高“转运”作为第一乐事。

  • 登高
    是日,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带着菊花糕、酒登山。《广东新语·事语》有“九日载花糕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的记载。广州人登
    高的地点多为白云山、花塔等。

  • 敬老
    1989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把九月初九定为广东老人节。

  • 放纸鹞
    广州重阳登高还有放“响弓鹞”的习俗。响弓鹞是一种会鸣响的风筝。广州人叫风筝为“纸鹞”。人们登高时带着纸鹞,以便远放。在纸鹞上写上“一生不幸事,此日尽消除”等字样,待纸鹞高飞后扯断线,让它远去,意思是让“衰运”消尽,让“好运”到来。
    阳江及中山南朗均自诩为“风筝之乡”。
    阳江俗谚云:“北有潍坊,南有阳江”,确有一定依据。阳江风筝制作精巧,技艺高超,种类繁多。传统风筝有八大类24种之分,最大的“灵芝”风筝高达3米,顶架藤弦巨弓,涂上油,迎风而上,声震十余里;巨大的“龙”筝长达10米;最小的“崖鹰”风筝仅30厘米。与广州不同的是,阳江人放风筝不会故意把线掐断,一旦断线,不管风筝飘落
    何处,都要把残骸寻回。
    中山南朗镇制作的风筝,选料十分讲究。如著名的“百足”风筝用料讲究,头用茶杆竹,身用烂眼竹,弦用洋白藤,既要坚韧又要轻便。两丈长、36节的“百足”飞上高空,要五六个汉子才能把它拉住。

9. 冬至节

时间:每年新历的12月21至23日,年年如是,前后不过相差一两天。而这个日子在农历中,可能是十一月中、十一月末或十二月初。
特色:广州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古人认为,冬至日北斗柄指向十二辰的第一辰-,含有重新开始的意味,所以古代曾以含有冬至的那一个月为正月。
我国民间历来对冬至节很重视,把它与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节日。广东则更为重视,故曰“肥冬瘦年”。可见它在广东人心目中的位置。潮汕地区则称冬至为“亚岁”,即“过小年”,故有“食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 汤圆
    冬至节所食汤圆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粤西地区以一张菜叶把汤圆包裹着,叫做“菜包”。潮汕地区的汤圆有两种,一种糯米圆,一种粳米圆。

  • 美食
    过去广东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还写道:“绘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但因食鱼生不卫生,这种不良风习现已少见,倒是“打边炉”(火锅)之风兴盛,还有开煲狗肉也是在冬节前后食用的。
    由于冬至前后风干物燥,人们喜在此时制作“干姜”,叫做“冬姜”。据说冬姜大补命门之火,而又不燥热,是入药佳品。

少数节庆

  1. 茶果节
    地点:广东肇庆高要宋隆河域
    时间:春节前后或中秋前后,依各村惯例,时间有所不同
    特色:又称“行村”或“行社”,吃茶果,多利用绿色环保作物自制一些传统小食以应节,如濑粉、大团、扑撑、裹蒸粽、汤圆等等

  2. 豆腐节
    地点:广东清远佛冈高岗社岗下村
    时间:正月十三
    特色:互相投砸豆腐狂欢,通常由村里前一年添丁的家庭自发组织。

  3. 卖身节
    地点:广东东莞东坑镇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特色:大批剩余劳动力在春耕大忙之前寻找雇主。
    又因游人喜爱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

  4. 山村姐妹节
    地点:广东梅县一带客家山村
    时间:农历二月十九
    特色:传说当日为观音生日,因为民间认为观音是女儿身,所以这一天妇女在拜祭之余,互相邀请扯家常

  5. 关公磨刀节
    地点:广东湛江麻章太平镇
    时间:农历五月十三
    特色:以烧猪阵拜祭,民间百姓为纪念关公磨刀降恶龙,解除灾难疾苦,名为“关帝救生之日”,俗称“关帝生”,后来讹作为关帝的“诞辰日”来拜祭

  6. 开耕节
    地点:广东肇庆高要河台镇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特色: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开耕风调雨顺

  7. 田了节
    地点:广东化州、阳江、东莞三市
    时间:水稻收割后举行,因水稻一年两熟,分为六月田了节和十月田了节 东莞麻涌为七月十四
    特色:在土地庙前或禾塘上搭起禾楼,把田祖公和禾谷夫人偶像请到楼上进行拜祭。

  8. 浴佛节
    时间: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辰
    特色:善男信女拥往佛寺上香礼佛,佛家则要洗浴佛像。

  9. 石狗节
    地点:广东江门开平赤坎镇三门里村
    时间:农历九月十五日
    特色:祭拜石狗。

  10. 做年例
    地点:粵西茂名、吴川一带的农村
    时间:元宵节前后,为期三天,各乡村具体时间不一
    特色:第一天叫做“起年例”。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大都在这一天回娘家、外婆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镇的主要街道都搭起牌楼,用花布、彩绸装饰一番;街头街尾或空地都用鲜花堆成花山,并展出当地有名的工艺品泥塑。
    第二天为“正年例”。清晨开始,客人纷至沓来,主人家来者不拒,拿出准备好的丰盛的饭菜热情招待客人。来客多的,还需轮番开席,轮流休息。吃饱饮足,主客晚上再一起去看大戏,看电影,还有鬼仔戏。
    第三天叫“年例尾”,客人吃完早饭,陆续散去,一年一度的年例至此宣告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岭南民间墟市节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