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Brain实战@基石成峰峦起伏

这两天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恰好早起从某个“物理微课群”里看到某师发表的一篇驳斥牛顿第一和第三定律的文章,我想,就顺势写一写吧。

出于职业习惯,在接触TheBrain软件的同时,一直在考虑如何归纳技巧,特别是让新手看到TheBrain软件的功用、性能,如何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实战,体验TheBrain有别于其它导图软件的优势。

新手初用,第一出路是实战,拿什么样的主题来上手,这是个问题。蚕子建议选择可控性强的较大主题来分析架构,定基元、组、成山形架、貌似峰峦起伏

以下为自撰的本地“术语”,不妥之处,敬盼交流。

基元

TheBrain的想法是思维空间的基石,想法有大有小,有先有后,互相关联,富有层次。

传统的思维导图从架构上看,多是由主及次、从大到小来细化节点内容。蚕子以为,TheBrain思维空间是可以由小组大、积石成峰的。

比如我们要实现工作范围内的人脉关系网、要制作某类软件或技术的知识网络、想用于分析案件进程、条理写作脉络等等,这些不适合思维导图软件处理的任务,使用TheBrain来完成之前,都先要定基元。

独立的个人是基元、单项技术点是基元、一条案件信息是基元、某项小标题也是基元。当然个人信息做为想法可以细分,技术点还可以标注详细的操作步骤,但就整个TheBrain思维空间来说,这里的基元就像生活中的物品、物件,就算还可以打碎它们,研究分子或原子,我们常规考量也只是基于单件物品来说的,除非特殊需要才进行微观解析。

定下基元(或称为基石)就便于我们形成文字大纲,以人员为例,人员对应的姓名就可以是一个想法,100个人就可以对应100个基元想法,至于三五成群,某些想法形成小组、办公室、公司或单位,或是某些人形成亲友、哥们或闺蜜,大些形成圈子、相同爱好等等,就是在个人这一基元上的归组分类,视为父级、或爷级想法。

创建想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粘贴大纲"---复制文字,在"空间"中粘贴大纲,即可创建(@菜五 )

如果我们头脑中有基元的意识,那建议大家先在文本文档或Excel表格中录入文字信息,用Tab或空格来区分上下级的层次关系,也就是缩进为降级,多次缩进为降多级。

山形架

前面说的那么混乱,如果大家还能理解的话。那基元(或称为基石)结组、归类的过程可以看成积石组峰,每个山峰可以由或多或少的山石构成,而多个峰体有高有低,会形成山形架。

TheBrain实战@基石成峰峦起伏_第1张图片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每个人是一个终端节点的话,你所描述的顶多是一个树形网络呀。

这就是TheBrain软件的性能优势所在,如果每个人做为一个终端节点,人与人是有盘根错节的联系的,就算不同组、不同单位、不同圈子的人之间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关联体现到TheBrain空间里的话,就会形成筋脉、血肉,让传统树形或网状结构变得立体,饱满。

或许有TB老用户会反感,认为我把空间化或立体化的思维说成有高有低的山形,是误导。

请您想像,如果说TheBrain空间里每个想法是有重力的话,把中心想法做为抓手,整个思维空间拎起来看,那些人员资料、软件技术点、案件信息、写作标题、游戏装备等等基元就会自然的落到底层,而整个TheBrain空间就形成了多个山头、峰峦起伏的山形架?

引导新手的原则是实战化、具体化,而不是理论化;而新手提升的结果就是理论化。(蚕子)

如果我们最初选择的主题比较大,形成的TheBrain思维空间就会峰峦叠嶂;如果选择的主题比较小,也请你先考虑一下终端节点的特点,看是不是先定基元。

如果从创建第一个想法之初就想随性生成,指哪儿打哪儿,很容易形成一团麻(虽然TheBrain就是捋麻利器),但这种思维架构确实不适合由新手搭建。

......

一家之言,临时起意,敬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Brain实战@基石成峰峦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