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谈写作—《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1

              钟建林谈写作

——《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1

钟建林谈写作—《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1_第1张图片

    《写作,并非难事》这本书是福建教育杂志社记者、编辑,钟建林老师特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看的一本书。

      本书的开篇,序——“我思我写”中,钟建林老师写到:理论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多读书、多多参与培训,还需要多琢磨、多内化,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融会贯通。

      可能教师的写作追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需要;有的则可能是为了表达胸中所思、所想,如“鲠在喉咙”,不吐不快,这类文章烙印着作者的思考、思想和精神。文章或者是书稿的写作,都是作为个体的教师在追求本身职业幸福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一个台阶,源于一种对业务成长的渴望、对生命价值提高的渴望。

      教师写作的源泉就是教育教学这片沃土,写作的思路源自个体教学的深刻思考,写作并不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工作,而是与教学几乎融为一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考的结晶。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我的思考,只要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就是好的。写文章一要有敢为的态度,二要有思考的习惯,三要有写作的技巧。简言之——“敢为之、善思考、懂技巧,写作将不再是难事。”

      对比自己现在的状况,钟老师是提到的写好文章的三项基本功――“敢为之、善思考、懂技巧”我似乎已经具备了两项。(看来,挺有信心的。)

一、敢为之――自2017年农历大年初一以来,我一直坚持写作练笔,就算写的再次,我也会公布出来。想到远方的朋友与我在微信聊天中说到:他的几个好友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是,也写了自己的思考,但是,写的文章几乎不公开。

当然,不公开有不公开的考虑,也有不公开的优势。也许,这些书友只要一出作品就可能是成功的。但是,我依然觉得,既然写了文稿,还是公开的好。理由有三点:

1.写的文章不公开发布,就缺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就可能得不到高手的指点,尽管在现实中获得指点的这种可能性较小。但是,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呀。

2..就算文章没有得到高手指点,写的文章也是奇烂无比,比如说,我的文章。但也能给予他人练笔的勇气与信心。(这样的文稿都敢发布,我为何不能呢?)这样一来,不也挺好吗?

      想到一大帮朋友在唱吧唱歌的时候,先唱的人都是歌霸级别的,电脑上的评分多是90分以上的。以至于在他后面想唱歌的人都不好意思登台了。我上去唱了一首成龙的“油菜花”,最终分数定格在26分,评语为:“哥,这是啥节奏???”接下来,奇迹发生了——大家纷纷登台唱歌,这不也挺好吗,我鼓励了一批人……

3.最后,当自己写的一些文稿得到表扬或者是得到部分人认可的时候,会引发自己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文稿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呢?这些文稿有哪些共性呢?随着思考的深入,自己就会获得一定的写作经验。

二、善思考――我觉得自己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面对着我的课堂,面对着我班上的孩子,我会有很多突发奇想的点子。(这些想法点子,有的是看书记录下来的,有的是自己“闪想”到的。)有了想法以后,我会马上在实际课堂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想法能得到很好的验证;有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是成人思维,在实际课堂上,孩子与我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完全行不通。

当行不通的时候,心里对自己说:这也没关系,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想法比行动更重要。有想法,就会促进接下来的行动,而没有想法,下一步的行动则没有了方向。

三、懂技巧――这一点我没有做到,也是我急需加强的。

      但是,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练笔,不就是在练习这项技能吗?“亮剑”中李云龙说道,唯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那么,如何学会写文章呢?唯有在看书与写文稿中才能快速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为何现在我还不懂写作技巧。引用张老师说的一句话,还是书还是看的太少,写的还不够多。还有一点就是自己虽然不笨,但绝对不是个聪明的人。咋办,继续努力呀。

      三项技能符合了两项,用数学语言说,我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而语文则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的人,要把走了九十里只当做才走了一半。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一件事往往越到快结束时越难做,不可掉以轻心;二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要把100里路走完90里当作只走了一半来看待,才不会功亏一篑。

      何况,我还没有到九十呀。难道还有不努力的借口吗?不说了,看《写作,并非难事》这本书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建林谈写作—《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