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懒惰和要强,可能是一回事

一对看似矛盾的形容词,两个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真的能是一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在上一篇“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做”中,向介绍了人类天生会产生自卑感,而这样的自卑感会激励人类努力以改变现状,换句话说就是变得“要强”,换个文绉绉的词儿是“追求”,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通过对心理学及教育方面书籍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不应该将儿童或者成年人性格中的某个特点从他们整体的性格中剥离出来,评论其好坏。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结合他自身的行为,去分析如何处理这个特点,是该抑制其作用发生还是鼓励其发展。


“追求优越感”,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它会使人要强,使人充满力量。在我们身边,似乎总会存在几个或者许多这样精力旺盛的家伙。写到这,我想到了我家邻居的一个小姑娘,她琴棋书画无所不会,学习成绩还很优秀,在高考前一年,本来在班级已名列前茅的她突然由理科转文科,专攻艺术,结果高考前以优异成绩被中央美院特招选中。在我们这些平凡人眼里,这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天才”,当我问起她为什么她能如此“全才”时,爱好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她总结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

我很羡慕她,她真的很有天赋。可是我也就仅仅是羡慕而已,因为我知道,如果换做我,就算我能学会,我也没有这个“心气儿”。这就是心理的重要性。我没那么要强,或者准确地说,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那么要强。要强到敢于拿高考做赌注。其实,我更羡慕她的父母,如果是我父母,或者干脆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想这么干,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制止。

以上说的是“要强”的积极方面,它促使了许多成功的人或者伟大事件的诞生。下面说说消极的方面,尤其在如今教育形式下导致的消极结果。

众所周知,目前的教育体制,“一切以抽象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通俗地讲,家长、社会、老师只看重孩子们的分数,而不是孩子的学习态度、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等长期影响他们一生的“标准”。这样,对于成绩较差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孩子,就缺乏了获得家长、老师肯定、关注的机会。但是同时,他们很迫切地想要获得这样的认可或者关注。于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和心理需要的矛盾中,他们在寻找一种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弥补心理诉求。在我看来,不良的补偿方式有两种模式:1、懒惰;2、调皮


1

为什么说“懒惰”也是一种“要强”呢?请您想一想,在学校里,老师比较关注哪几类人。您可能会举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有能力、但是不努力”的孩子,也就是说“懒”的孩子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也许他们不会像优秀生一样让老师那么喜欢,但是绝对比那种默默无闻的中游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他们在学校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比努力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

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暗示或潜意识的理由。我小的时候就产生过并长时间持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发现,父母和家人经常会说“这孩子,如果不懒,啥都能干好!”这是对我自身能力的另一种肯定吧?很多孩子像我一样,将懒惰变成了一个对内的心理支柱和对外的挡箭牌。对外,把全部失败的原因推卸到了“懒惰”上,因为懒惰,我才没学习好,因为懒惰,我才没把我能力体现出来。这既是对外人的说辞,更是对自身的安慰。而好似,逐渐地,也成了父母的心理安慰。因为他们也找不到一个改变现状的好方法。只能和孩子一起,盼望着不懒惰的一天,而从不真正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心理,把懒惰当成了一件法宝。它能在学校依靠它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换来了批评,但也是一种另类的成功。而在家人面前,同样,他们在得到更多关注和期望的同时,也会以同样的手段将家长的注意力从其本身的能力上转移开,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措辞不太温柔的安慰。

2

调皮,是一种更为激进的“要强”。是以一种几乎让人反感的方式,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甚至包括同伴的“仰慕”。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会存在那些你毫不费力就能想起的“捣蛋鬼”,他们或许让你反感,或许让你“羡慕”,或许就是你自己。他们会以一种我们当时根本想不到,或者做不出的方式“赢得”老师的“愤怒”!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根本无所谓,甚至似乎还有些沾沾自喜。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会有“同伙”和他们打成一片。在那时,他们对异性的吸引力,绝对秒杀戴眼镜的学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家伙?为什么会有许多“同伙”愿意向其发展过度?

仍然是“要强”的心理在起作用。具体一些,如果“我”学习不好,“我”在学习这个领域无法达到吸引老师、家长、同学关注的条件下。那么“我”就换一个我擅长的领域。比如虽然“我”理解能力差,但是“我”“运动能力”强;虽然“我”分析能力差,但是“我”“宣传能力”强等等。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接触过程中,孩子的心理会对自身做出“主观的评价”,外围环境也会给他们一些所谓的“客观评价”,当然这里的“客观”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但对孩子自身却认为它是准确的、全部的。就在这样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人格,并指引着孩子们做出了一个个具体的行为。

而这些孩子真正的隐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他们的人格会指引他们做出愈加严重的事情。也就是说,将超越“调皮”的范畴,并可能走向犯罪的极端。在此,我想举一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希特勒。他也是曾经的问题少年,他也是周围人眼中的“另类”。他为了追求心里的目标,逐步走向反人类的极端,并将国家和民族带向了几近毁灭的深渊。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我确实说不出,也真的不相信。每个人的人生如同修筑一个高大的建筑物,都是长时间的时间积累所完成,已经完成的部分想彻底改造,那同样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如果用“大跃进”的方式,必将让高楼倾覆。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盖的时候慢一些、稳一些。

如同“追求优越”来源于“自卑感”一样,“懒惰”和“要强”同样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关系。作为老师和家长,需要我们做的不是单纯地批评孩子的具体行为,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的根本,完善孩子的人格

这看似抽象的方法,包含着长期、复杂、庞大的工作量。它需要细心观察孩子每个行为,耐心解答孩子每个问题,恒心地完成每个示范。我经常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孩子?”,我不奢望她能给我带来多少财富,也不愿让她背负给我养老的沉重负担,更不是“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而是想切实地体验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烦恼和快乐。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呢?当然,这里的陪伴不代表“掺和”,不代表按照自己的意图影响孩子的每个决定。而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应有的引导。引导他们构建有益于社会价值的人格,引导他们经营正直、友善、乐观的人生。

也许这种潜移默化地渗透,才是教育的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懒惰和要强,可能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