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小孩不是简单的事情——笔记+感悟

今天听了应老师在《四次元育儿》讲的阅人模式之一“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一课,感觉到养育小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当然不容易了,吃喝拉撒睡,哪一件不是操碎了心?是的,对孩子日常饮食起居的照料确实耗费了我们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这种身体层面的累,处在养育一个一岁宝宝的间段的我,是深有体会。但我此刻想说的是孩子心灵层面的养育。

就拿老师课程的例子来说。

一个小婴孩儿,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要一探究竟的玩具,就伸出小手去抓,但是,孩子抓呀抓呀,却总是差一点点才能抓着,甚至,孩子为此而急哭。这个时候,作为妈妈,你想到要为孩子做点什么,就直接把这个玩具递到孩子手里。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努力地爬呀爬呀,探出的小手刚要碰到玩具的时候,你就把玩具拿远,鼓励着:“宝贝儿,拿呀”。孩子继续往玩具方向爬,要碰到的时候,你又拿走。就这样,碰到,拿走;碰到,拿走。孩子怎么也无法真正抓到。妈妈认为这是个锻炼孩子爬行的机会。

如果去到孩子的立场,这两种情况分别造成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孩子想要努力达成自己目标的实践,是孩子的探索过程,但妈妈直接给到了孩子。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挫折,当孩子把这个过程完整的经历了,内在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体验,会对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有了新的认知,心理获得成长。妈妈的“帮助”,中止了孩子的探索过程,这属于一种过度保护,慢慢的让孩子形成了一种“无需太过努力,要什么有什么”的乐观主义极端思维。

第二种情况:当孩子用全部的注意力去抓去自己心爱的玩具,快要成功时,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失败,渐渐的,就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我要成功了,却失败了;要成功了,又失败了”这种认知缠绕着孩子,久久为功,最后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我不好,我是没有用的,我是失败的”。妈妈不知道,自己所谓的锻炼,只是在给孩子人为的地制造挫折,会给孩子建立一种悲观主义的思维模型,自然而然进入一种绝望模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一颗“3P”的种子。什么是“3P”呢?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3P”理论:Personal个人,Pervasive无处不在,Permanent永恒的,意思是此问题只涉及个人(我有缺陷)、无处不在(它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一直发生(不可改变)。所以,妈妈在认为是在训练孩子能力,却不知是在制造孩子的挫败感,在他的心里种下无助无望无价值的种子。

对照一下这两种情况,我们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做法呢?那么,以后我们再碰到此类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亲子导师告诉我们: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时刻带着觉察,在孩子探索的时候,让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生命体,去自由的感知流过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当下,形成对客观环境的客观认知。作为妈妈,我们只要守护在身边,观察孩子﹑保护孩子安全就好了,千万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爱”形成对孩子成长的干扰。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什么也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自由自在地、喜悦的成长。无为而治嘛!

所以,你看,养育孩子,不学点心理学知识,真的不容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小孩不是简单的事情——笔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