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出生,我们便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刚出生,父母的早教书,故事书,宝宝食谱,等等,这些书籍负责了我们的“吃喝拉撒睡”。
刚会咿呀学语,我们便接受了父母的有声书籍,时至今日,仍未结束。
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与书籍的缘分便再也不能分割。
教学书,故事书,作文书,辅导书,资料书,电子书,,,,,,
一句话总结,我们生活在“书”的海洋。
“书”不好吗?
书当然好。而且是特别好(当然,其中也包括那些色情书,因为某些不错的“书籍”填补了我们中国人对于性启蒙的缺失)。
小学时,每次被要求读鲁迅的书,头便犹如五雷轰顶的疼。。。尤其是每次语文老师让我们解读鲁迅文章的含义时,我便两手一摊,趴在桌上,想着,什么时候,鲁迅他老人家能给我托托梦,告诉我,他究竟是为啥,会写出如此令人“蛋疼”的文章。
后来,长大了,忽略中间的过度期,我已经忘了,是在何时,突然开窍,明白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届时,浑身通透,一片“了然”。“了然的”我已经不再在乎与思索,鲁迅先生的深意,而是欣欣然将我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他。或许,这也算一种“看开吧”。
初中时,我偷偷买了个小电灯。每次一回到自己屋里,便马上关掉大灯,然后蒙起被子,打开我的小灯,偷偷翻阅那些省吃俭用买来的“小说说”,每次看到男女主在一起你侬我侬的描写时,自己心里比他们还要喜悦。
上了大学,有次放学,偶然在校门口看到学校图书馆发的征文广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记下来邮箱,回到寝室,把自己以前高中时闲得蛋疼时写下的日志改了改,发过去,结果!竟然发表了,尽管没有稿费,只送了我一本发表我文章的那本书。原来,我骨子里是如此的“深沉”,有一天,竟也成为一位“shi人”(我发表了一首诗)。
自此,“诗人”事件过后,我与“书”陷入冷战。。。。。。
直到大三,上了英国文学选读,焦晓婷老师介绍了某APP给我们,让我们闲暇时间多读书,还利用加分原则“引诱”我们读书。不久,我与“书”便破镜重圆,继续“泼墨弄茶”,“相敬如宾”。
我一口气读了四十个小时,十四本书,读完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世界,原来真的有“精神世界”。
以下,是我读的几本书对中间某些部分的感想和感受,与你们分享!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任性就是,我想你,我要你翻越千山万岭来看我;
但率性就是,我想你,我就翻越千山万岭去看你
真的,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成败归咎于天,不是因为我们相信命运,为自己的怯懦找理由,而是有时候我们搞不清也道不明,那令我们人生起伏的诱因究竟叫什么?究竟是什么?人生就是一个戏剧,我们是里面的副导演,我们可以每天做很多选择,这些选择无疑会影响我们的命运。但是,人算真的有时不如天算。做了再周密的计划,又能怎样?终究,我们还是自己人生的“副”导演。
凡人一无所知,根据社会改变自我,借此迎合社会,聊以生存;
愤青发现矛盾,弊端,嗤之以鼻,不愿苟同,郁结于心;
圣人发现矛盾,弊端,根据社会改变自我,迎合社会,聊以生存。。。
真理就像一个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最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一边鄙视社会的陈旧陋习,又不与社会的陈旧陋习发生矛盾,安然地生活。
失去了原文的存在,这些感想的意义也会淡化,想要获取原文和感想的具体内容,可以 私聊我,来而不惧,来往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