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从中央实验室的衰落得到的启示

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种谈论也很多了,今天我想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再次加强以下这个命题。

灵感来自于罗征宇老师讲的“中央实验室的衰落”的案例,读后非常有感触。在此,借用这个案例,希望能有更多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明白这个道理,早一点实践其中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科研更加有效,成果能够有用有价。

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从中央实验室的衰落得到的启示_第1张图片

根据罗征宇老师提供的材料,当年的中央实验室,比如贝尔实验室、施乐实验室(计算机革命所需要的所有技术,比如,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鼠标、图形界面等都出之施乐实验室),曾经推动了人类巨大进步的实验室,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从巨无霸,到今天没落,实在是令人惋惜。但值得深思的是其背后的运行规律。

影响这两家中央实验室走向衰落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罗老师总结为“技术研发的有效性问题”。

据说,当年施乐实验室最引以为豪的一点是,对科学家的研究毫无要求,科学家科技由创造。姿态很好,但实际的结果是,公司对科学家的成果也没多大兴趣,施乐并没有努力将这些新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几乎就把它当成了公益事业。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资金浪费、知识浪费,还有高端人力的浪费。

还有一点,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正好相反。我们一般都提倡:科学家要有自由探索的精神。认为太过于急功近利,往往出不了大成果。这个道理乍一听是很有道理,且我们一般人也都用这一点在抗议当前对于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

但是,硬币的另外一面是:有明确的目的,为应用,为盈利的研发,效果更好。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第一,基于应用的研发,技术升级较快。

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案例:前些年,印度软件业很强,中国这方面挺自卑。今天再来看,中国软件业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印度,为啥?原因很简单,中国软件业是为了解决自己产业的问题,处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而印度呢,软件业虽然整体实力很强,但是主要都是外包订单,问题不是由自己来定义的,所以升级乏力。

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从中央实验室的衰落得到的启示_第2张图片

第二,技术研发,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不断逼近目标。

企业靠技术挣到了钱,在研发方面才会持续投入,研发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比如,日本企业就是靠电子表、计算器这些小东西,在液晶技术上挣到了钱,才不断投入,最终成为液晶技术的巨无霸。

第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技术研发中,研发者需要充分的成就感和方向感,这样的研发往往能激起更多的研究热情,是研发人员持续保持研发激情的内生动力。

而纯粹的学术研究,很难是研发人员保持持久的研发动力。不少博士都有这个体验,拼命写了不少文章,拿了学位、评了职称。事后,都感觉好无聊,不知道自己为啥要做科研。这种荣誉型的科研,让很多研发人员内在的研发动力逐步消耗殆尽。有这样的说法,国家给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驱动了文章、驱动了职称,却无法驱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想来,原因就在于此吧。

第四,从技术的本质讲,重大突破均来自于对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而发明的核心就是挪用或者借鉴。

这是济学家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发表的观点。经济学家熊比特也有类似的表达,他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可以看成,技术创新是已有原理,设备、方法,或其他领域的理论的应用。我们可发现,应用是技术发展、科技进步的强力推手。

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从中央实验室的衰落得到的启示_第3张图片

通过上述分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为什么要去进一步转化推动应用,以及科研人员为什么参与产学研合作,由此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技术。很显然,技术开发,不仅仅是经济回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开发、应用能让技术本身、研发者本身,都获得能量,从而进入正循环,迸发持续的生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科研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从中央实验室的衰落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