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

看了好久的【菊与刀】还是不敢写书评

该书的写作背景是: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为了制定关于战后日本治理的政策,特命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调查研究日本!

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日本在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上日新月异,不过作为一本人类学巨著,《菊与刀》中关于民族性的体现对如今的日本人来说还是十分深刻,只是体现形式不同,其思想内涵还是有很多深入骨髓,恒久不变的。

我会看电影《告白》是因为大学选修课:中西艺术鉴赏。老师说到救赎,忏悔,复仇。给我们推荐了几部电影。

『附电影清单:《圣殇》、《撒玛利亚女孩》、《告白》

还有两个值得玩味的导演:朴赞郁,金基德。这两个导演的电影都十分具有影响力是内涵。特别是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张图片
告白的剧照

我是先看电影《告白》,再看《菊与刀》的,看完之后,我对这个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关于忏悔,而是!复仇!!!!!!

这部电影是对现实情况的真实描述,使人体会到生活的彻骨寒意,却起名叫做“告白。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2张图片
图片重口,慎点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3张图片
女主长得还是好看的吧

在中文看来,“告白”现在多用来指向心仪的对象表白爱意,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词语,与影片真实的立意形成巨大的反差。他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坦白。

《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是一个以耻感文化为基调的社会,他们并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因为与其说他们重视的是给别人带来伤害和灾难的罪过,倒不如说他们重视的是事情失败所带来的耻辱感。他们的坦白不存在任何内疚或悔恨的情绪,与其说是坦白,倒不如说是叙述。

故事以老师的告白开始,叙述了她女儿被杀的过程,并“委婉”的指出了害死他女儿的凶手,虽然少年法无法处置他们,但她认为,自己是一位老师,有责任将自己的学生“导入正途,认清自己的罪过,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背负罪恶活下去”。并且宣布自己在那两个人的牛奶中加入了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4张图片
电影画面奉上

中国与日本是不同的,中国以“仁”为基础,认为善恶有报,讲求宽容和原谅。这种故事如果以中国固有的方式来叙述,可能会呈现出一个与日本迥然不同的故事,毕竟在我们的观念里,宽恕比报复更伟大。而日本人认为“当自己的名誉、利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进行报复,这是正义的,是人的美德,绝不是人性中的罪恶”。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当年儒家学说传到日本,虽然引起巨大的反响,但善于吸收和改造的日本人将一些不符合日本民族规范的思想剔除出去,例如仁,他们认为中国“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仁”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日本人“人性本善”,不需要这种东西,他们甚至将仁至于极其低贱的地位,以表现自己民族的崇高。其次,虽然中国和日本同样信仰佛教,但教义是有区别的,传入中国的佛教讲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提倡宽恕。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不承认死后报应和天堂地狱的说法,他们只注重活在当下。『以上为文章原文』

一个只重视现实生活的民族,必然乐于报复。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公开宣称进行报复却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绝不仅仅是因为对她的同情和可怜,而是在他们看来报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老师将这件事情告之大众,为了使他们被同学孤立。《菊与刀》中说:“日本儿童生活的前期和后期被一个显著的连续性联结起来,那就是获得伙伴的承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深扎根于儿童心中的就是这一点,而不是绝对的道德准则。”说到底,还是自尊心的问题,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别人看法的民族,他们时刻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当自己认为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大众的肯定的时候,要么消沉堕落,要么走向极端。

于是老师的告白开始了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5张图片
告白为坦白,故事叙述开始

显然,犯人B选择了第二种,他运动不出色,学习不优秀,不得志也不努力,却迫切想向外界证明自己,因为老师未到警察局接,自己心生不满,从潜意识讲,他是因为无法得到老师的重视而心生怨恨,无法得到同伴的肯定而愤懑不平。这样性格极端暴躁的小孩,多半跟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的教育有关,很显然,他的母亲也不是一位正常的母亲,而是一个盲目维护自己儿子的母亲,一直称自己的杀人犯儿子为“可怜的孩子”的母亲,可以看出,B的家庭环境很不错,父亲在外工作,姐姐在东京读大学,家中的母亲全力抚养自己,从小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自卑而又自傲,在以前的日本,长子在家中的地位很高,性别的歧视允许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可以将无名之火随意发泄在母亲的身上,这种观念培养出来自大狂傲的孩子并不奇怪。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6张图片
电影镜头之一

这里要提到书中的第十二章:孩童启蒙

日本妇女需要儿子不仅是为了感情上的需要,还因为只有做了母亲的妇女才有地位,有了这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有些日本女人对自己孩子的溺爱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的妈妈,一位机械学的研究员,一位渴望前途与事业的女性,因为自己的梦想而将自己的孩子弃之不顾,形成了A近乎偏执而又极度冷漠自私的性格,在当今社会,这似乎是两种极端,不仅日本女性,甚至全世界的女性都在寻找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放弃事业只顾家庭,孩子放纵狂傲;放弃家庭只顾事业,孩子自私冷漠。如何维持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是每个女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因为这牵涉的不仅仅是自己,甚至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爱美死亡的真正原因是溺水,而不是电流,实在是荒唐,A有杀意却未杀成,B没有杀意却是真正的凶手,而激发B杀意的是A的那句话:一个失败者。我们或许不能理解,就因为这么一句话就要杀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来证明自己吗?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7张图片
电影截图

《菊与刀》中指出:日本人会把轻微的批评当成大事,嘲笑是最恶劣的行径,他们甚至乐意酌情体谅杀人犯,却无法原谅嘲笑。因为嘲笑,伤及的是他们的自尊心,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大力修改教科书,坚持睁着眼睛说瞎话,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不承认慰安妇的历史,一届届首相坚持不懈的去拜靖国神社,因为他们不能承认自己的失败,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承认,他们将会面对无止境的谩骂与嘲笑,这是比死亡还要恐怖的事情,他们又怎么会承认呢?或许现在我们能够了解女老师说的那句“歧视的影响比没有父亲深远”这句话的意义了。



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冷漠,人性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8张图片
生命很珍贵吗??

从古至今,日本本就是一个不惜命的民族,战争的时候,“他们对勇敢的定义完全不包括救援的行动,他们崇尚的是死亡本身就是精神上的胜利。”他们的军队里没有医生,当伤员无法转移或成为负担的时候,他们会亲手解决掉自己的同胞,他们的飞机上没有降落伞,轮船上没有救生圈,他们不畏惧死亡,他们认为人生在于深度,而不在于长度,“让人生如焰火,宁要短暂的绚烂,不要暗淡的平凡。”而在当代社会,日本每天平均85人自杀,连续第14年超过3万,自杀率“雄冠全球”。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9张图片
剧照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0张图片
剧照

—— 内心软弱者只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寻死吗?

——不,你们的世界并非如此狭隘。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1张图片
告白

最后的最后,三幅截图结束文章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2张图片
告白剧照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3张图片
告白剧照
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_第14张图片
到此为止

其实呢,不管是电影还是书,我们更多的除了钻进去认真体会,更多的应该跳出来,多视角想问题。

文终(*/∇\*)谢谢大家耐心读完,可以多多交流,大家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菊与刀】看电影【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