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个新闻标题关键词:29岁中年女子,31岁中年男子,34岁老来得子。
看到重点了吗,中年。所以这个话题火了:年轻人的焦虑,90后提早到来的中年危机。
想说这也是我最近半年会出现的状态吧,所以想写一写这个话题。
可是我,堂堂一个90后,不正应该是鲜衣怒马少年时吗?离中年还远,有什么可焦虑的?
和身边同龄的朋友聊天,发现我并不孤单,他们和我一样有着或多或少的焦虑感。焦虑的方式有许多种:
比如扣掉一个月3000块的房租,再千金难买心头好地消费上两笔,一个月工资就没了,然后每天下班看着楼下中介滚动屏上1平米8万的房价;
比如早上洗漱之后,看着自己不再充满胶原蛋白的脸,眼前可怕地闪过“初老”二字,看着公司里粉嫩嫩的实习生会心生羡慕;
比如公司突然通知要强制单休,1周上6天班且没有加班费,而且还要裁员,掏空身体好不容易逃过裁员风波并且涨了工资,但涨的那点钱还没有房租涨得多;
比如做着人人羡慕的公务员,却享受着开水房暖水瓶打热水的80年代时髦待遇,看着同事大妈每天下午到单位洗澡然后下班,发觉自己对工作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比如又被家里催着相亲,饭吃了好几顿但没有一个相中的,夜里在被窝中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久久不肯睡去,任由无尽的孤独感充斥;
比如被事业单位里的老领导穿小鞋,不喜欢现在的环境却又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比如才毕业不到三年,就被亲戚朋友连番关心房买了吗?婚啥时候结?得快点生孩子了。一边反感,一边羡慕着家乡同龄人的舒适生活;
比如昔日一起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回了老家,要么当公务员、要么进了国企、要么当上相亲香饽饽的老师,都过上了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而自己还在一边享受着大城市的荣光、一边忍受着日复一日的迷茫;
比如朋友圈一会儿飞欧洲的,一会儿飞阿联酋的,自己只想飞一下新马泰,可一想想自己还没买房,算了下次吧;
比如穿着一身挺括的商务西装,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亲戚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儿,但生意场上为了谈单子喝酒喝到穿肠的苦,谁也没说过;
比如留学生活明明很辛苦,既要写繁重的论文,又要打工赚生活费,还要担任亲戚朋友的代购打杂工,却被传得神乎其神冠上富二代的虚名;
比如想做艺术、做音乐、做作家,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只能去招聘网站上投简历,然后做个朝九晚五所谓正经工作;
比如……
《爱乐之城》热映的时候,大家都在谈理想。可是仔细想想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连最基本的现实问题都没还解决,自己真的有理想吗?
就像段子讲的一样:你得先赚够100万,然后才有资格谈理想。
我问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
朋友说:“……我不知道。”
我怼她:“那你就是没有理想。”
嗯,刚好我也没有理想。
去tmd“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每天叫醒我的,明明只有闹钟。
我们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睡去,在早上闹钟七八遍的催促中醒来;在连续的加班中麻痹自己的迷茫,在独自回家的小路上放飞自己的焦虑。
人人都想要诗和远方,但现实给我们的却是只争朝夕的慌乱感。
二十五六岁的年纪,我们什么都没有,却被亲戚们认为什么都应该有:年轻、学历、高薪、对象、房子、车子、孩子……有时候搞得自己也是什么都想要。
然而不考虑家庭背景,这些期望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
现在想想前辈们说过的,大学是人生最好的时光,果然是有道理的。
念书的时候每天无缘由地傻笑,感觉未来每一天都充满希望,连眼睛都是闪着光。
毕竟努力一把就能考高分,而考试是我们唯一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进入社会,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奖学金就能解决的。
虽然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但这个富足多元的社会却渴求功利。
社会留给年轻人的时间很短,刚进入社会之后一两年,就会迅速被新的毕业生所湮灭,被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所裹挟。
我们没想清楚“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只能用一些世俗的东西去衡量,对成功的求不得和初老的焦虑,让一种若有若无的焦躁感如影随形。
这种焦虑可以诉说吗?
不可说。
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的都是“年轻人就该积极向上正能量”。
可是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会有夜里一个人放声痛哭的时候呢,为什么营销号动不动就去挖明星的小号、动不动就拿张杰的心理健康、郑爽的心理健康做文章呢?
即使是自带光环的明星,在小号上发泄情绪,倾吐焦虑苦恼的时候,都会给粉丝和大众留下一种负面消极的形象,更有人粉转黑骂神经病的。
上个月的奇葩说里,有个叫冉高鸣的年轻人参加节目评选。他用一种奇葩、夸张和略带刻意的搞笑吐槽毒舌风,来讲述自己辛苦的生活:
“我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但同时,我也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穷逼。”
很好,很幽默,说出了很多都市年轻人的心声。但导师高晓松已经面露鄙视之色。
“我说健个身好了,没钱,我只能去办一些廉价的健身卡。但是我每次去那个健身房之前,我都要说服我自己,冉高鸣,你进的是健身房、不是养鸡场。”
这时候,导师蔡康永露出了黑人问号脸。
“因为廉价的健身房有一种人,是带着全套设备过去搓澡的,他不健身。但是那种廉价健身房的下水是流通的,也就是说,我在这儿洗澡,旁边这个格的大爷,搓出来的所有东西,全部从我脚下流过。
我洗澡的时候就是舞娘本人,就一直在那旋转、跳跃,偶尔还得闭上我的眼。”
导师马东闪过一丝略带嫌弃的微笑。
“OK,生活已经过得这么操蛋了,我就觉得说,要不放松一下自己,出去旅个游啊什么的。我觉着,旅游对于我这种穷人来讲,太奢侈了,我就选择了轻奢一点的方式,穷游。
后来两男两女,被迫挤在一间80一宿的大床房上面,很‘淫荡’。我也是那会儿才明白,原来‘生活检点’在穷困潦倒面前屁都不是……”
这时候,高晓松按了打断铃。
他说听了之后有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并且斥责选手的三观:
“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并不富有的人,你在侮辱这个阶级以及他们的生活。我觉得如果你从这样的平凡生活里能发现美,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多数普通人过得就是这样的生活,所以你这样说让我觉得很冒犯。”
冉高鸣马上解释说,自己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努力上过很多节目,锻炼自己的播音主持的能力;他接野活做喷火的即兴表演等等等等……
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挽留住导师们的芳心,被淘汰了。
他们说,你三观不正,我听到的都是抱怨。
不得不说,在最会说话的主持人蔡康永们面前,这个年轻人的确不是很会说话,没有展现出“年轻人该有的积极向上正能量”。
但什么才是正确的三观呢?
我们先撇开这一点不谈。其实冉高鸣所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啊。
去廉价的健身房,赶时髦、穷游、资金只够和朋友挤一张床,兼职打工赚钱……这些在家庭条件一般的年轻人中,简直是太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只是说了大多数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实话。
并且,和冉高鸣一样,我们都不安分。不安于现在的生活,想要更美好的一切,却又有些心急只争朝夕求而不得。所以我们会焦虑,会迷茫,会慌乱。
虽然这些都是大多数平凡人心知肚明的小秘密,但你最好不要在公开场合下“抱怨”。
因为抱怨会给你的形象减分。
抱怨的话,偷偷说给自己听。
比如我朋友圈里有两个人,都喜欢在朋友圈里发抱怨的状态,不是伤春悲秋描述自己惨痛的经历、就是吐槽谁谁谁都是傻逼。
而我们共同的朋友,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就跟我聊:那个谁谁谁,一刷朋友圈就看到ta的负能量,整个人都不好了。
看这种的确会心情不好啊,但ta也是有苦衷的。我心里默默地在同情那两个负能量的朋友。
毕竟,在朋友圈这个功利又世俗的地方,宜炫耀、宜发段子,不宜卖惨。
毕竟,抱怨得多了,朋友会嫌弃、恋人会讨厌,甚至爸妈都会觉得你不争气。
年轻人一定要积极向上正能量吗?
是的。即使你有比别人更多的烦恼。
这世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的三观,但一直负能量不仅会让朋友嫌弃,还会让你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差、越来越负能量,恶性循环。你需要学会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那我又有很多的烦恼,该怎么办?
首先,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烦恼不能说给别人听,但可以完完整整地写给自己啊。你可以开一个私密的博客,或是时下流行的云笔记,把所有想倾诉、想抱怨、想吐槽的话、你的委屈,都写下来。回过头来看自己写的文字,你很可能会想哭。但至少,你宣泄出来了。
其次,交一两个知心的朋友,不存在利益相关的朋友。你们之间可以诉说烦恼,可以为彼此提建议,也可以跟着对方吐槽。一次畅快淋漓的聊天,也许你就可以释放不少焦虑、收获很多视角。考虑到负能量的毒害作用,如果你有一个愿意从头到尾倾听你烦恼的朋友,那一定要珍惜。
最后,分析焦虑的原因、调整状态,感性的问题需要理性来捋顺。发泄完了,就是时候找回自我了。在分析自我的过程中,你的思路可能是混乱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写下来。我为什么而焦虑,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能有几种解决方案,对目前的我来说能做到的是哪种方案,我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另外我这里分享两个小把戏:睡觉和假装。睡一觉,看到清晨的太阳心情就会好很多;假装自己很快乐,慢慢地你就会真的没那么难过(这可是卡耐基的心理调整术哦)。
还有,多听快歌,不跟别人做比较,有一两个能给你带来小小成就感的爱好。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焦虑,每个年代的焦虑都有着时代的印记。人人对生活都会有焦虑,但焦虑的同时你还在努力,那就是积极的。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是佛陀说的人生八苦。而我们年轻人的大部分苦恼,大概是来源于“求不得”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痛苦,有烦恼,有焦虑,有慌乱,有迷茫。也许只有随着岁月的洗礼,我们才能参透这人生八苦,进而修炼到一种自在、且大自在的姿态。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至少按高晓松的说法,青春还在。
————
星之所在
业余写手,不业余的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