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女性特权,是保护还是歧视?

放大女性特权,是保护还是歧视?_第1张图片
女性专车,                             是否刺痛你的眼睛

4月26日,一辆专为女性乘客服务的公交车出现在了郑州市的街头。该趟专车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交通高峰时段各发一班,并且只让女性乘客上车。

   此举一出就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为乘车的女性提供了保护,但也有质疑声觉得,这是对男性的性别歧视。28日,一位老年男性站在女性专车车门外,对着司机大喊:“这是公交车,你这是歧视男人。”女性专用车的可行性短短数天便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早在2001年3月,日本京王电铁开始正式营运深夜女性专用车。台湾、埃及、印度、俄罗斯等地区也陆续跟进,但效果都不尽人意。近日,日本开始兴起了“我不配合”运动,许多男性乘客穿着“我不配合”、“女性专用车辆男性也可乘坐”等标语的T恤,在女性专用车辆内进行宣传。

也许每一项与固有观念相违背的新制度,执行时都将面临一系列阻力。在时代的夹缝中,我国的女性专用车选择暂不停运并且等待市民的理解。




   在种种质疑声中,发现不但是男性,女性也并不是完全支持这种对她们的“特殊待遇”,近年来女性一词打着“着重号”出现的频率仿佛越来越高。

例如“女性人才交流洽谈会”是为了保障女性更方便就业、提高就业率,“女性专用停车位”是为了使女性停车时能临近出口、更宽敞明亮,“女性专用车”是为了保护夏天穿着单薄的女性乘客避免遇到骚扰行为等等。

因此,许多男士提出疑问:“这是否在歧视男士?”可是女性也不禁发问,这种特殊待遇真的是女性所需要的么?如今的时代真的男女平等了么?




   事实上“女性人才交流会”的出现不代表着女性的就业率的提升,也不代表着用人单位更重视女性。相反的因为女性在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方面,反而成了某些用人单位拒绝女生的潜在原因。

从高考时便存在着一些专业女生的分数线较高于男生,甚至一些专业不招女生的情况。正是因为女性的在教育、就业时的竞争力处于弱势,才有了“女性人才交流会”的产生。

截止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不少老师表示,在学校里大部分女生更热终与竞选班干,更活跃的参与各项比赛。

女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学校的表现愈发出色,可是在就业时依旧处于劣势。因此更促进了女生在学业上的竞争力,仿佛只有最出色的女性最终才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种特殊的人才交流会就业成功率的比例不尽人意,而 “女性专用停车位”的出现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女性被这种暗示整个群体在开车技术上不足的标牌刺到眼。

可能当女性的行为仍然被性别约束时,如女性不应该做太危险的事情,女性不应该丢弃家庭的圈子,女性的体力和识路能力天生较弱等等。那时学车开车还是男性居多,因此女性的车技并没有低于男性,低的只不过是大多数女性的车龄罢了。

不管多么委婉,不管站在何种角度把这种所谓的女性的短处暴露的阳光下,都不能不说这种特权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当然如今出现的“女性专用车”不可否认的表现出社会女性安全的重视和保护。

可是我们今天用专车保护住了拥挤列车里的女性。还存在女性深夜外出的情形、在酒店等封闭场所工作游玩的情形等等,甚至在婚礼上依然存在戏耍伴娘的恶习。我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保护呢?是不是从根本上社会舆论就偏向与男性?

当骚扰女性的情况发生,大多数女性选择沉默,可能一说出口舆论所打压的不仅仅是骚扰者,对受害者自身的攻击也随之而来。几年前,社会新闻还常常将女性遭遇性骚扰归结于女性着装清凉,衣服性感。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这样的声音渐渐少了。可是法律对骚扰的定位太过于模糊,被骚扰者大多还是选择不作为,不得不出现“女性专用车”。可这种政策真的无法从根本上保护女性。




男女平等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

在生育权、教育权、就业权、社会舆论等权利上我们在不断努力,以至于保证平等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社会的女权意识不断提高,也有更多的人愿意替女性发声。

但是可不可以尽量避免存在这种“是女性的特权还是歧视”的争议?

特殊化的产生总是在打破这种平等,而特权的背后也总是不可否认的存在某种歧视。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大女性特权,是保护还是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