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持续创业(失败)者,想谈谈如何开始创业。
天涯有个帖子,讲述一个年轻人如何在外漂泊,打工,娶妻生子。期间对自己的经历,多有励志和闯荡的解读。此人计算机编程出身,但却讨厌坐在电脑前。于是选择了到上海海漂,进入房地产销售行业打工。在获得不错的业绩,拿到了不错的奖金后,选择了开始创业——卖棉花糖。经历了各种幺蛾子后,从上海回到自己家乡,打工一段时间后,继续创业,开始学习做微商。
这是一个有些典型意味的例子,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一些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思维的陷阱。不打破这些陷阱,无法开始创业。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工作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创业则是极端反人性的一件事情。
不理解这个,不足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创业,而成功者寥寥。
在这个工程师即将全面接管这个世界的运作的时刻,一个具备计算机工程师潜质的人,首先并不是遵从这个社会的需求,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直接离开计算机,去干房地产销售。
从这个选择来看,并非一个好选择。
远离具备广阔就业前景,极具竞争力的产业,走向一个传统产业,这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低效利用的典型例子。
并不是说干房地产销售不好,不少当中介的手上拿了N套物业,开宝马奔驰的不在少数。但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房地产总体显然无法跟计算机相关的各个产业相提并论。这一点,只要看看SP500指数的公司和全球500强近30年的变迁,就可获知。
是遵从自己的喜好,还是遵从这个社会的需求?这一点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能够遵从其他人的人性,反自己的人性的人,方有机会。
其次,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做一个买卖,就叫做创业了。
在有了一笔钱(大约是几十万吧,具体数字不太记得,不会太大)后,辞职,开始卖棉花糖。
这种买卖,并不能称之为创业。
原因是赚钱速度太慢和规模太小,且不具备成长性。
利用流动车开展棉花糖制作销售,虽然成本利润率极高,但是,却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可成长的事业。这里面关键的因素不是你有多勤奋,而是市场需求和成本结构。
市场需求不多说了,我个人当然不看好,不过这东西见仁见智,很难一概而论。
可以确定的是成本结构显然考虑不周全。作为流动摊贩,最难以逾越的成本结构其实就是城管。之所以在开始销售之前,认为这个事情成本利润率很高,是因为没有将制度成本考虑在内。就像我们出去吃饭,一看菜单,妈妈(妈妈负责买菜煮饭,对成本极其敏感)就开始说了:一个青菜就要40,一碟菜从市场买就是10块钱,balabalabala.。。。
妈妈的计算方法对吗?显然不对。除了买菜本身的成本,更加多的是人工,管理成本,铺租,装修分摊,以及为了维持正常经营,需要向国家缴纳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税金,以及应付各种寻租的租金。
不考虑这些,只是考虑原材料成本,这位仁兄的水平,跟全中国妈妈的一般思维没太大差异。期望用这种思维水平获得创业成功,显然不靠谱啊。
所以,流动摊贩在国内一般没办法做,是因为根本没有对这种商业模式的制度安排。所有的经营都处于极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却没有极高的回报来支撑。
最终,这种尝试当然是失败了。然后,在上海难以立足,回到家乡,继续工作,继续折腾,如此往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看到更多的反思,而是一种自豪,这就更加令人汗颜了。
创业者,最需要的就是狠狠的反思,狠狠的否定,然后狠狠的站起来,继续走下去。没有这个历练,别说做什么大事了,开个小餐馆也难以成功。
如何开始创业呢?
第一重要的是选择。选择更加具备前景的方向,这个是考水平的。但是,也不是说有多难。大方向还是容易判断的。只要认真关注哪些公开信息,例如SP500,财富500强排名,顶级富豪的行业分布,大致也能明白一二。
只要大方向没错,细分行业选择会随着不断深入的了解和实践,不断明确,直到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
第二就是对人性的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人性,才能找到真正的需求和商业模式。
最后是学习和思考,这个是真功夫,没办法总结的。总之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一些基本的资源条件,加上个人勤奋努力,创业的成功率,大约为20%-30%。最后这个纯属个人观察了。
所以,最后的忠告是,没什么事,别瞎创业。如果要创业,一定要有充足的资源和心理准备。
今天作业没有按时交,深刻体会到,连007的计划都没办法做到,还谈创业,那就是奢谈啊。
所以,如果有个人想创业,我会带着微笑问他:坚持7年的写作计划,你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