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老”是真的么?

今天看了好几篇得到大咖写的文章,也听了音频,晚上写作我要写什么主题呢,然后又看到《王硕大学问》专栏文章“写作最重要的事”,看完后,最主要的就三个字“马上写”。

提醒了我最重要的是“写”,那就开始动笔吧!(以上文字都是我脑子里的想法,写下来的目的是让自己产生感觉开始正式写作)

今天输入的文章是《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专栏“怎么正确的批评孩子?”里面提到要用成长型心智模式来看孩子的品质,那么他也不会怕犯错误,反而能从错误中学习,锻炼出更好的品质。

心智模式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比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

而“三岁看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型心智模式,我以前也听过类似的看法,虽然曾经有过疑惑,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小时候可能一开始并不怎么样,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成长改变的,但是并没怎么去批判性思考(这个说法是真的么?有什么依据能说明它是对的呢?……),当然也更谈不上去用行动(指查各种相关资料,与相关方面的人交流等)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者验证“三岁看老”这个观点正确与否。

Dr魏:“事实上,不要说三岁,哪怕是老年人,还是可以通过学习,通过我们的行为模式来塑造大脑。连六十岁都不能看老,何况三岁呢?”


“三岁看老”是真的么?_第1张图片

这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主题是“如何提高智商?”也刷新了我的观念,因为我以前认为智商是天生不可改变的,然而“智商”的概念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完全是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提升的。

即使看一个小孩子三岁的时候很调皮不听话老捣蛋啥的,那就完全凭这一点断定他以后就没出息了么?或者说一个人小时候不爱说话沉默寡言,难道就注定他这一辈子都内向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与人交流了么?

我觉得非也,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被老师评价“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然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并未因为小时候没做好板凳,就成为不了伟大的科学家。

你可能想不到我曾经因为自卑的性格而认为自己啥都做不好,一无是处,小时候也是一个比较孤僻敏感,经常独来独往的人,活了20几年,性格突破后,比以前开朗很多了。到后面竟然觉得自己以后将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然后就这个信念在挣扎着成长,虽然现在也算不上多么的有出息,但至少有这样一个志向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并且也着实指导着自己一点点获得成长进步。

采用固守型心智模式的人认为很多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看人还是看待某件事,而采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看待人或事物是看发展的,比如你觉得你是把孩子的品质看成是个固定的东西,基本不太变,还是个可以靠你和孩子一起努力改变的东西,如果认同“三岁看老”,那么就是典型的固守型心智模式。如果觉得他今天是这样的品质(并不是很好的品质),并不代表他将来的品质也是这样,那么则是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体现。

不管是看孩子还是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件事都应该用发展型眼光看,用成长型心智模式看待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岁看老”是真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