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被人误解的标签-你并不孤独

一直以来,我所认为的单身者,便是在现存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社会给达到一定年龄但尚未确立恋爱或婚姻关系的独居者或群居者的标签和总称。

“单身”被人误解的标签-你并不孤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单身一直以来被大众看作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被人们一直以来所摒弃,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单身”这一词条的解释中看到,除了对单身这一词的名词解释,紧接着便是对“单身”这一“ 症状”的剖析。

诗人惠特曼在《邪恶的体系结构》一书中写到:“萎靡不振、精神空虚、懒惰倦怠、精神紧张、消化不良、热衷于调情、挥霍无度、虚荣爱炫耀,独居是不道德,甚至是耻辱的行为。”

这个词条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仿佛我单身的生活就像做错了什么一样,应该千刀万剐,或者好像是集所有的社交障碍为一身的恐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唯一属性便是社会历史性。人的所有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被孤立的人,无法从政治联盟中分享获益,又或者已经自己自足无需获益,这样的人不再是城邦的一部分,因而也与野兽或神无异。”,古希腊的诗人奥立克图斯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

在中国法制史中,笞、杖、徒、流、死五大刑罚中,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最重的刑罚,或是别国的刑事法律体系中,自由刑是除了死刑以外最最残酷也是最重的刑罚。

大多数法学家认为,自由刑是有史以来可能实现的,最高程度的,最彻底的剥夺任性的惩罚,使其生不如死。

这一切都是曾经对婚姻或者伴侣关系是这个社会上人际关系最道德的存在方式做出合理性解释的理论基础。

而我认为,现在情况大不相同,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互联(hyperconnected)、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社会中,近代意义上的单身和独居是人类社会发展达到空前水平而出现的一类在生活和情感上可以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于信息革命以前闭塞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发展中、发达国家(中、巴、美、日以及欧洲的高福利的国家)的大城市选择单身的人数量急剧增长。

在日本这样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独居者占比50%,甚至政府一度以经济上的奖励鼓励年轻人结婚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单身不应当视为一种病态的状态,或者是一种向婚姻过度的一个过程,而应当是和婚姻状态地位相当的一个独处的人生状态,并且把这一群体作为社会的正常群体。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在人多的环境下学会了独处,并且,因为互联网的连接,我们丝毫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感到孤独,就算在人群中也如此,出去聚餐,大家互相玩着手机,处理着自己的事情,回到家里,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通过手机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手机似乎成了我们隐私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应当在未找到伴侣之前,有几个关系暧昧的异性但不爱上,好好的享受单身生活,比如说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异性,一起吃饭,认识更多的异性,或者说是一个人走上几站路,认真的看电影,享受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精致的生活。


“单身”本身是一种标签,没什么可以羞耻的,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going solo)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在“独自-独立-分离-自我保护-再独立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事实上,在现在的大都市里,即使一个人生活,你仍然可以取悦自己,使自己不孤独,留给时间面对真正的自己,可以时常的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充电。

在单身阶段,遇到一个合适的人,本来就是一场自我修行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从众去找一个不合适的人去做伴侣,因为那样的人一旦和你之间无可替代的亲密关系灰飞烟灭,将带给你巨大的痛苦,甚至让你对挑选异性的态度从谨慎变为畏缩直到变为厌恶。

这样的恋爱是可悲的,因为当你的独自生活被打破时,你的大部分隐私同时也被一个随时可能离开你的了解,同时又因为过于热情而丧失了让自己独处同时给别人独处空间的的能力,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恋爱时,其实比单身时更加孤独。

事实上,情侣之间,很多矛盾都是因为留给对方独处的时间不够过度干预别人的私生活所引发的,有人在恋爱中,不许对方有自己的异性朋友,甚至不许对方与异性过多的交流,这样看似亲密的占有,如果长期存在下无疑会对对方的行为造成一种道德绑架。

爱情固然好,但是无休止无限度的爱或者没有独处空间的爱只会让被爱者感到惶恐,适得其反。

就像前一段网络上流行的必须对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公开你的手机,允许你的另一半看你的手机似乎成为了情侣的标配,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情侣的信任脆弱到以一个手机里的电子数据为依托,实在令人失望,当你知道你的另一半早已经将手机里精心准备的内容呈现给你时,你还会满足这种别人给的虚假的安全感吗?

所以呐,我的很大的建议是从很小的事情做起,首先认真科学的对待你所处的每一个阶段,无论你是单身的独居者还是群居者,或者是有伴侣的人,其次走出这个社会赋予你的“病态单身”的这个标签,单身本身就是一种我们忽略了的财富。就像古代的僧侣,或者是像现代的愿意远离都市给自己的生活充电的人一样,在遇到伴侣前,减少对手机中社交关系的依赖,多和身边的人交流,并且把时间花费在在学习新事物,塑造自己健全人格上,而不是花大把的时间哀叹单身,或者是寻找另一半上,重新发现独处的魅力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邪恶的体系结构》--惠特曼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台海出版社)
《单身社会》--埃里克.克里南伯格(上海文艺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身”被人误解的标签-你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