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一本书主要就是讲述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如何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作者在书中写道:
所有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及彼尔姆大学……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万3千只。其中5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知易行难。
最初产生想看《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由于朋友的推荐以及看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有推荐。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很无聊,看不下去,作者在第一章中就说了作者是在柳比歇夫去世后才萌发写作的想法,希望通过实事求是,将柳比歇夫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对柳比歇夫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写的没有那么生动,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因此这本书可能没有那么有趣。
第一章中开门见山的写到作者通过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参透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把这个秘密一说,作者在这卖弄了一下关子,接着接续写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第一次纪念会,来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因为大家不大了解柳比歇夫,不知道他是搞生物的、数学的,科学史的,还有些人说他是搞哲学的,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连作报告的人也没有说清楚,每一个作报告的人都介绍了一个新的柳比歇夫,与其他人的介绍迥然不同,这些介绍人同柳比歇夫相交多年,对他的著作了解有加,但每个人都只是介绍了他们所了解的柳比歇夫部分面貌。
柳比歇夫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82岁时去世),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大家一定很好奇。
这个方法就是时间开销日记中的“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从1916年1月1日开始,到他临终前最后几天都在记日记。日记记了很多本,头一本用的方法挺原始;日记也同后来不一样,思考和感想挺丰富。后来他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每天的日记千篇一律,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记录的格式是:某年某月某地某事,花费多少小时多少分钟,每天就5到七行记录,即使他的儿子在战争中去世,他的日记中也没有任何情感的记录,记录的是他为此悲伤的时间,有些人以为他是个麻木不仁的人,但他为人极富同情心。柳比歇夫的日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不管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因此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钟,在柳比歇夫身上已经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作者做出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作者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分别是“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记录时间开销不是所有人都能勇于坦诚面对自己的,很多人在记录自己时间花销后经常会说:不可能!我知道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不可能有那么多,等等这方面的话。
为什么柳比歇夫从1916年到1972年,56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时间开销日记呢?这缘起于他的一生奋斗目标。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因为他的目标花费一生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实现,因此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他在苏联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他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他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某地。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他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呢?清早,头脑清醒,看严肃的书籍(比如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柳比歇夫认为在路上看书的好处有: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他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随着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必须懂历史、文学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七八个小时。柳比歇夫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他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通常每天的有效时间能够达到4~5小时就很满意了。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约有12到13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像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都属于非标准活动。
柳比歇夫将工作分为2类: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和例行工作,中心工作包括(写书,搞研究),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举个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例子——例如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共计6小时15分。
怎么是共计6小时15分?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
就拿1965年的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6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具体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 ——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 ——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 ——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 ——5小时40分
合计 ——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的59小时45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都有详细的统计结算。
每个月在结算的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年总结和计划也一样。如果计划的任务没有完成,会列入明年的计划中。记录这么详细,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花费的时间需要多少呢?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每月小结要耗费1.5~3小时,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几天的功夫。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分析效率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等等。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的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而一般人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记住这件事,记住那件事,但事件和事件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柳比歇夫按照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安排他的一生,他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就连他的长寿都是在计划中,他学会了保持稳定的工作精力,他生前最后20年,做的工作一点不比他青年时候少,他的方法有益于他的身心。他还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
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够坚持时间统计法呢?因为柳比歇夫很热爱他的事业,他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他才有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柳比歇夫还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当听说哪有虫害的苗头时,他就第一时间赶过去,结果发现并不是虫害,有的是由于农庄庄员不肯去大田干活,任凭甜菜自生自灭;有的甚至压根就没种。那时人们一般认为,害虫,特别是谷物的害虫,带来的损失不少于10%。柳比歇夫不同意这个数字。他根据四处调查的结果,同时也研究了美国的材料,把这个数字降到2%,并把这一点写进了报告书。柳比歇夫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反复检验自己观察所得,最后就将报告书付印。他从而得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防治农业害虫部门的工作被夸大了,如果照老样子办下去,这个部门纯属多余。柳比歇夫还证明,谷物害虫分布极不均衡,灭虫斗争可以在不大的面积上进行,从而可以节约千百万卢布。
但防治害虫部门的领导人对节约不感兴趣。对柳比歇夫进行回击。1937年苏联植物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召开了一次令人难忘的会议,大家指责他有计划地,近乎有意识地缩小害虫的危害性,目的是要搞垮害虫防治工作。学术委员会宣布柳比歇夫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并且建议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他的博士学位。决议一致通过,但这并未使柳比歇夫着急。他认为,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特别奇妙的是,在最高学位委员会对此次会议的判决悬而未决的时候,研究所所长突然被捕,而在他各种各样的罪状中有一条就是解雇工作人员。这样,柳比歇夫在政治上总算得到了平反,而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给柳比歇夫保留了博士学位。
柳比歇夫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一生写了那么多资料,但他不去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而钻营,不到编辑部去奔走,他也不去讲情求告……他舍不得把时间耗费在这些事上。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可是在一件事上他却一直很“大方”,那就是写信。
随便拿一年来说明他通信的数量吧:
1969年。收到419封信(其中98封来自国外)。
共写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

他的某些书信完全是现成的文章,马上可以付印;另一些书信则包含了大量素材;他把自己思索、考虑和观察所得,分赠别人,而且把这件事做得认真、详尽,似乎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是给他指定的工作。

他在一封信中说明了自己写信的原则。每个月他都订一个计划,计划好给谁复信。他似乎把所有收到的信都编上号码,打上复或不复的记号。
紧急的书信,他立即答复,其他的书信,则暂缓做复。在写重要著作时,除紧急者外,一切书信都搁置一段时间再做回答。
一个真正的医生能为一个人,为一个病人而竭尽全力,柳比歇夫也是这样,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献出一切。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忙碌,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他的生活简朴,需要的东西很少: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柳比歇夫内心强大,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纪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的建树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这一生的奇特性和神秘性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也许这确实是自然的理性生活。

到这,《奇特的一生》就结束了。最近与一位年读100多本书的人交流,她经常告诫别人,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有几个问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思考:
1. 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如此自律?
2. 如何像柳比歇夫一样知道时间的长度?
3. 怎样记录时间清单才有用?
4. 用时间框架来安排时间,而不是事件驱动?
5. 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有矛盾吗?
6. 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

一般人看完这本书后,只会敬佩柳比歇夫,却不是效仿,因为实在太难说服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自己的一切加以记录,然后分类、统计,对于这一点《奇特的一生》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我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你没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很难做到如此自律。因为伟大的目标往往是耗尽一生精力也无法完成的,所以你不得不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你的时间,这样才能让你征服伟大的目标,或者尽量靠近你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是天天装着自己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其实是很容易看到世界的广阔、人类的伟大、宇宙的浩渺,你会深深叹服这个世界的神奇,并愿意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看着你身边的爱恨情仇,吃好喝好、找一个人过一辈子的追求,对于有伟大目标的人而言,是不够的。
一旦你真正想征服或者彻底融入这个世界,你就不得不反思你的资源瓶颈。除了时间,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去争取去创造,但是时间一旦流逝,就无法弥补。只有拥有伟大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这样的人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到点就起床,到点就睡觉,因为好的休息会让人更有能量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战斗。
但对于普通人,是很难要求他们拥有伟大目标的,他们也很难像柳比歇夫一样,可以让自己天天自律。所以对普通的人,最合理的选择是拥有伟大目标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利用他们的能量激励自己坚持。这就是所谓的“打鸡血”疗法。
打鸡血最大的困难在于,别人有目标、有动力,坚持不是问题。你缺乏目标和动力,往往走着走着就累了,就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有回报,然后就慢慢掉队了,需要再一次打鸡血,如此循环几次,你就慢慢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现实。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建议大家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保持精神状态的诀窍。
如果你也想拥有对时间的感知:
训练对时间的感觉最简单的训练方法是在需要看时间之前,先问问自己现在几点钟了,然后再看表。——这样做的好处有:由于自己可以随时随地意识到现在的时间,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因为看时间而被浪费的时间,还能预判我的时间机动余量,从而更好地安排下一步的工作。
还可以跟自己做个小试验:
你认为自己一天平均使用手机多长时间?平均每天解锁了多少次?
找两张纸把这两个问题写下来,然后在手机上安装APP,对自己手机上的使用时间做一下监控,几天之后看看自己每天在手机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关闭朋友圈和微信通知之后再重新统计一下,看看变化。
APP:
安卓:24PI。
苹果:Moments,或者点击设置-电池,看看电池百分比下面的电池用量,点击过去24小时,再点一下右侧的时钟标志,能立刻看到你昨天手机上各个APP的使用时间,大致计算一下,看看这个时间是否跟你预估的时间有差距。

手机、电脑上的时间记录APP和应用软件推荐
电脑自动记录软件:
PC:RescueTime、Hronos、mainctime
Mac:Timing

手机:
手机上可以使用专门的APP来追踪不同APP的使用时间、瘦的使用时间、解锁次数等信息。
安卓:24PI
苹果:Moments、Moves
手动记录推荐APP:
安卓:Time Meter
苹果:atimelogger2

想学柳比歇夫,还是一句话,就是聪明人肯下笨功夫。祝大家早点找到伟大的目标,或者和拥有伟大目标的人通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