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

据选大学app了解到,不久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

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_第1张图片

此次更名的16所高校,大多为“学院”升格为“大学”,如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上海电力学院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另一个是学校名称范围变大,一般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再者则是学校名称更高端:如理工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其实,我国高校热衷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风潮由来已久。《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显示,这五年里全国共有257所高校更名,占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高校总数的10.35%。这些学校的更名往往规律明显。一是更名大学较多的省份,大多为高考大省。二是大部分教育学院已改制为师范学院,并逐步转型为本科教育;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变成医科大学,财经学院改为财经大学,科技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三是以地市命名的高校上升为以省级或区域命名。另据2011年至2016年间的统计,全国至少有70多所学院“升格”,这其中就包括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_第2张图片

学校改名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学校能够找招收生源范围更广,质量更高。四川理工大学听起来显然不如四川科技大学听起来更加高端,更加对学生有吸引力。在高中毕业生不明白情况下,很可能便因为学校名称的好坏决定是否报考该学校。而一个好的学校名称显然能收到更好的学生,由此导致学校在学术方面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能取得成就的概率无疑更大一些。而且对于高校的评价和建设,其主导作用的是学校的行政级别,不同的行政级别高校获得的资源有很大差异,“大学”远比“学院”有优势。

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_第3张图片

但现实是现在的高校往往十分看重有无大学的“名分”,更名会有着许多现实的“红利”,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还没怎么变,但当年的招生录取分数就可能提高几十分。对于全国许多大学改名这一事件,也引发热议。有些网友直接批评学校改名是浮躁不稳,以为自己换了个名字就可以让实力一下提高吗?

其实高校更名不仅仅网友诟病,也时不时地在高校间引发龃龉。例如,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随即致函教育部表示反对,因为川大下属的华西医学中心俗称“川医”,与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相同。更搞笑的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曾引来远在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的质疑:“谁允许你在我们学校的名字前面直接加一个地址?”

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_第4张图片

随着新建和更名高校的不断涌现,如何为大学起个“信雅达”的名称和简称,也考验着高校的文化品位。一个朗朗上口的大学校名简称,会成为高校的活名片,但争议也往往由此而生。例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大连大学简称连大,而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则分别简称复旦、清华。有些大学的简称是约定俗成的,如: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而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究竟谁可以拥有“海大”的简称,似乎目前尚未有定论。至于此次新设立的中原科技学院,网友戏称其为“中科院”,则基本上属于恶搞了。还有,新更名的上海电力大学,其简称也会颇受关注,因为“电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另外,中美合作的上海纽约大学,似乎不太喜欢被简称为“上纽大”,因为国外大学的英译中名称一般不作简称,有谁听说过牛津大学简称“牛大”、剑桥大学简称“剑大”?再比如,多伦多大学不简称“多大”,悉尼大学不叫“悉大”。

当然,学校改名的初衷可以理解,在中国教育行政化依然严重的当下,一个不知名的学校要想崛起的方法并不多,通过改名来让自己良性循环增长,无疑是一种高效方法。但高校自身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名称并不代表实力,如果改名后,学校实力并未有所提高,反而更会遭人诟病。

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_第5张图片

在选大学app看来,高校改名只是高校发展的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高校办学不应该在名字上大做文章,而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但这需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模式,消除对高等学校的等级化、身份化管理,对高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形成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办学环境,另外,社会在评价高校时也不能只看其名,而要分析其办学质量和特色,这样学校才能安于定位,不乱改校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大学: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