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手掌心,就能提高学生分数?惩戒教育绝不是这样简单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惩戒和分数》。写的是如何运用惩戒来规范学生行为和提高学生成绩的。

文中的事例就是我自己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场景:学生不听课,不写作业,不完成背诵,不遵守校规校纪……总之,要罗列现在这些学生对抗学习和校规校纪的杂事儿,一个箩筐也说不完。

惩戒的方法我也用过,无非罚站、抄课文、写反思报告、打手掌心……诸如此类,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熊孩子们总能和你斗智斗勇,见招拆招。恁怎样也难触及心灵,撼动灵魂。

作者在文中分享了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办法。

上课迟到——敲;上课不准备书——敲;课堂上交头接耳——敲;不做作业——敲;背不过课文——敲!敲!并且使劲敲!
当我清查假期补写作业,再次发现他们一点没补时,我狠狠心,用力地往他们手心敲了两棍,他们呲牙咧嘴的表情告诉我,这次我真的敲疼他们了。

只是文中提到的方法,——打孩子的手掌心 ,结果真像作者所说的,孩子学习态度转变考试分数有很快提高,这我在心里还真是个问号。

打手掌心,作为惩戒的一种手段  ,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是要是效果真有那么好,我觉得很是怀疑。

就拿我班上几个老油条来说吧,要想改变他们,真不是想着这么简单。

他们不写作业,不背课文,上课不听讲,不回答问题,甚至全班朗读他也可以不发声。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可谓由来已久,仅靠打几次手心,想要彻底改变,一个字“难”!

况且,身体上的疼痛并不能给让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有多少改变,反而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敌视,更加厌学的情绪。

合理的惩戒制度是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虽然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惩戒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但是,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惩戒应重在“戒”,而体罚则体现在“罚”。所以惩戒学生切不可和“体罚”和“变相体罚”相混淆。

因此,惩戒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惩戒的目的要正当明确;2、惩戒手段必要且侵害性小;3、惩戒的过程要公开公正。4、惩戒需要细则,惩戒不等于“体罚”合法化。

其实,真正好的“惩戒教育”几乎与体罚无关,而是一门科学,需要讲究技巧,例如,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说服教育相结合;要以爱心善意作为惩罚的出发点;要掌握惩戒的时机、心理、方式、数频、强度、步骤等。

深度的教育是精神的唤醒,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是心灵的启迪,思想的指引。

所以,不妨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比如: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惩戒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良性刺激”,应注意三点:一是情境与学生所犯的错事相结合。如:对字迹潦草的学生,设计“临帖”的情境,对打架伤人的学生,设计“送伤者上医院”的情境。二是情境中应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内心适当的矛盾冲突的环节。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愧疚之情,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警示和教育。三是在惩戒情境中辅助于教师的引导。只实施惩戒而不进行引导,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次,我对乱扔纸屑的学生设计了“代理生活委员”的惩戒情境,旨在教育他爱护环境卫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谁知事后那学生对朋友这么说:“生活委员不是人干的。谁干,谁就是傻冒。”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不仅没有认识乱扔纸屑的危害,反而产生对“生活委员”这个职位的解。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国外的一些中小学生的惩戒手段中得到一些借鉴。美国加州Dann中学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该校规定,凡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迟到或早退就扣3分,凡是无故缺课就扣5分,吃饭迟到也要扣2分,而当违规分值达到5分,就要在周五的晚上8点至10点到指定的教室自修。这对于期待周末狂欢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过的事。

总之,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简单粗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她需要老师发智慧,需要家长的配合,惩戒教育一定要合理把握“度”,这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打手掌心,就能提高学生分数?惩戒教育绝不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