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气生活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
关注李银河女士是在研究生期间看过她的《中国女性的性与爱》这篇著作之后,这本书给极度封闭的中国人心理炸开了一个大口子,除了尊敬还有佩服她的这份勇气。
这次打开她的杂文集《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还是基于对她本人的好奇。非常想知道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中国性学研究第一人,著名作家王小波遗孀,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对生命是如何思考的。
当然,也有几分期盼在这本书中能更多了解她与王小波的丝丝缕缕的生活痕迹,以及王小波对她的影响。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是李银河女士在评任国家研究员之后到退休的一大段时间的选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特别是她在研究领域获得了她想要的成功后,对生命、人生的重新思考。
说是她的生命哲学,这本书更像是她对自己的审问,对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
在衣食无忧之后,内心进入一种退休的状态,尘世的喧嚣正在渐行渐远,心却也越来越沉静,思考的深度却在不断地往深处延伸。“后面的人生该怎么过?”追问不止,但她已经定下主线,要让生命中充满自由和美丽。
李银河女士对梭罗主张和追求的生活,一直非常的崇拜。梭罗所说的“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李银河女士深有同感。因此她感慨到“一个人的世界里,人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想象,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可是在社会中与他人打交道,就不可以得到完全的自由”,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希望如此度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
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在瓦尔登湖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但是她还是出发了,远离尘嚣,离群索居,回归自然,先去了林肯的弗林特湖畔,只为看四季轮回。而且很感性地说,为什么“看四季轮回”就不能作为一种职业了?
很任性,很感性,这是多少人梦想的职业。在这样美好的地方,脱离了世俗的枷锁和羁绊,思想才会走向自由和深刻。
在体制内,李银河女士是成功的,著作等身,盛名在外。在社会学研究上,选择别人不敢做的,严谨科学的做着研究,选择讳莫至深的研究课题,其中的争议、不解、无端的攻击可想而知,但她用专业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默默承受住了这一切。
我们很清楚,身边不是没有同性恋,不是没有虐恋,只是因为社会压力他们无法表达自己,而旁人更是选择无视,没有了解,不想了解,宁愿误解,他们擅长的用道德去谴责。这也是李银河女士的勇气,用她的专业和严谨,掀开了这隐秘的一角。把这样一小帮人的展现出来,而不接受常常是因为不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宽容。
李银河女士在读博期间的导师是大家熟悉的费孝通先生。他的《乡土中国》更是社会科学的经典,才不到200页的书中写尽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特点。真正想了解中国人,必须先了解中国农民,而了解中国农民,必须从农民脚踩的那片土地,乡土文化开始。
虽然博士阶段,导师并不会在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手段上作指导,但是对于研究方向上具有非常大的引导作用。李银河女士的研究也深受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孜孜不倦的进行,并在之后的研究中找到了真正的真谛和乐趣。
李银河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书是从小到大的最好陪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基础,以及做研究多年,更是著作丰盛,若能在退休后用文字去表达快乐,去释放自由,写出所想应该顺理成章。
但是她还是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在文学上天分有怀疑。这是一个研究工作者的谦虚,更是因为有王小波这样天才作家相伴二十年,她非常清楚天才的写作是什么样。
在天才身边,所有的勤奋都显得那么笨和蠢。
王小波的文字太有特色,这种特色让她迟迟不敢下笔,人有些东西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修炼不出来的,就像人的长相一样。
虽然这种说法让人沮丧,但是好的作家和写手确实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下笔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文字都用到极致都活了起来,并自成一派。
还好,最后,李银河女士还是拿起笔开始写小说,通过小说写她最了解的研究课题,这是好的开始,也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作为独立的个人,就要让生命具有独特的意义,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