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想工作”的盲孩不应止于救助

对“想工作”的盲孩不应止于救助_第1张图片
志愿者正在救助盲孩

文/徐甫祥

近日,广州市的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8月20日深夜,在西门口一带,发现了一位特别的流浪者,他是个盲人,名字叫陶小鱼,今年只有19岁。“我们走上前,才看到他眼神有点不对劲,他说自己是个盲人,想来广州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问他爸妈在哪,他说在佛山打工,自己跑出来就是想证明自己可以自食其力。”(9月5日新华网)

无疑,这名盲孩的命运多舛:3岁时的一次高烧,因父母远在他乡打工,未能及时送医,竟致眼角膜坏死。稍后到大医院诊治,本有机会复明,却因拿不出一万多元医药费而作罢。而当集全家之力,好容易凑够费用,但此时眼球严重外突,且不可逆转,已失去了手术复明的条件。

尽管盲孩的失明来得有些意外,但毕竟与父母当初的疏忽以及家庭的贫困相关,因而颇让家人自责。从此,他们再不让孩子离开半步,欲以加倍的爱来弥补过往的亏欠。然而,一天天长大的盲孩却似乎并不甘于这样的生活,而偏要与命运较劲,成天一门心思“想学习、想工作”,且倔犟得让人心疼。

于是,人们便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离家出走的盲孩,摸索着坐公交、乘地铁,时不时伸手往四周探查、用耳去仔细倾听。当然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标:自食其力。而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出门能带几多盘缠,何况他自尊心极强,出走的初衷就是不愿“成为累赘”。难怪离家数月后的他,当出现在志愿者面前时,已俨然就是流浪儿的模样。

不过,除却不修边幅,他却与一般流浪儿迥然不同,即便身无分文,连续多日靠喝水维持,却决然不肯乞讨。不过,就算如此,凭这般模样,不说没单位会接受他,若不是遇上志愿者,很可能早已饿昏在街头了。显然,这样一位流落在异乡的盲孩,倘无社会伸以援手,而仅凭一己之力,其结局只能是一直流落在路上。

显然,这名盲孩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如志愿者所言,他聪慧、懂礼、且充满毅力。早在数年前,就跃跃欲试,先是三二天,然后半把月,再后来长达数月,不断出门,又不停碰壁,却不改初心。若这个太想“自立”的盲孩,能得到社会鼎力相助,则有望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会成为社会及家庭的“累赘”。

反之,如在这个十字路口,听凭一个刚满19岁的盲孩独自“徘徊”,哪怕他再倔犟,也会慢慢磨平棱角,乃至灰心丧气。如此,他的未来就注定只能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存能力、一刻也离不开家人照料、货真价实的“盲孩”。就算他不死心,仍想坚持一人去“闯”社会,甚至还会遇到不可知的风险:去年冬天,长期在嘉峪关乞讨的一名流浪汉,被大雪冻坏双脚截肢,不就是前车之鉴?

而对于这样一名“想学习、想工作”的盲孩,除了适时救助,更重要的是助其“谋生”。譬如,当志愿者在街头遇见这名饿了多天的盲孩时,陪他吃饭,替他买药,后又送他回家,也算无微不至。然而,仅仅一天之后,便又再次出走,且至今下落不明。这就说明,对这名盲孩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这个“症”,即是其对于“自立”的渴望;这个“药”,即是助其“自立”的“良方”。

也就是说,这名一直“徘徊”在人生路口的盲孩,需要他的“引路人”。当然,“引路人”的身影中,除却志愿者,当地社区、慈善组织、残联乃至民政部门似不应缺位。据悉,当地志愿者已为这名盲孩联系了盲人按摩培训学校和几家盲人按摩院,这无疑开了个好头。期待相关部门能及时跟进,给盲孩以更多力所能及的指导及帮助。由此举一反三,逐步完善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拓宽残疾人的就业之路,而这正是所有残疾孩子的最大心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想工作”的盲孩不应止于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