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

《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

《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

关于作者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赴美、德留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1945年在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担任校长。代表作《京华烟云》《啼笑皆非》《苏东坡传》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

关于本书

《苏东坡传》这本书从苏轼的成长、一生的跌宕起伏和人生境遇入手,讲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豁达而善良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寻生活的乐趣的。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学着乐观,要从每天重复的生活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林语堂将三分之二的文字,都放在了对苏轼的生活细节和性格彰显的描写上,他站在“今人看古人”的角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满不一样的苏东坡,也尝试用苏东坡的性格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会有趣的生活。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苏轼幽默的天性,得益于少年时期的历练

苏轼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殷实的家境让他的成长环境要好于当时的大多数人家。父严母慈,手足至亲,年龄相仿的同窗好友,以及一大堆可以结伴嬉戏的朋友,让苏轼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很多人在提到苏轼时,都会强调苏轼的文学天赋,但只有本书将苏轼在少年时期展现他天资聪颖的一面生动得再现出来:在无数个日夜里,与长辈、同辈们高谈阔论,指点星河。年幼的苏轼很开朗,也很健谈,这一时期是苏轼培养成后来“聊天幽默”性格的基础,也是让他在之后跌宕起伏的一生里,都没有陷入过于孤独的境遇里最重要的一点。

二、从青年到中年,开始从逆境的人生里,发现生活中趣味的一面

  1. 烹饪里的乐趣
    苏轼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他爱吃、会吃、懂吃、写吃,也能创造吃。除了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他在吃上的情趣,主要体现在他被不断得贬谪之后。贬谪到黄州时,他用邻居施舍的蔬菜做出了鲜美可口的蔬菜浓汤,甚至在流放海南时,他也能品味出洋芋的另一番风味。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这才是真正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该展现的风采。
  2. 练习瑜伽、熔炼丹药,对自身的保养
    苏轼是本人对追求“长生”、“不死”有极大的兴趣。基于此,在弟弟的间接影响下,他成为了一名十分专业的瑜伽爱好者。瑜伽由印度传到中国,被中国道士所吸收,道家强调自然的沉思,简化人生需求而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达到追求“永生”的效果。没有任何宗教能如此密切地把宗教和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苏轼不喜欢诸如“孔雀姿”、“鱼姿”等扭曲的姿势,苏轼练习瑜伽,大部分时间是在打坐,默想,所追求的结果是达到一种什么都看不到的状态,在无形中体会到有形。
    同时,受道家影响颇深的苏轼,也是狂热的炼丹爱好者,苏轼的丹药配方十分有趣,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例如,有些丹药的药引子里有母乳、枣泥和草本药材等。但在服用丹药时,必须是用酒服下,在明知“汞”是一种危险的重金属时,依然小心翼翼、乐此不疲得去尝试提炼,他希望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状态,如果前者暂时达不到,那就先达到后者。

三、无论何时,都胸怀天下,济世苍生

苏轼一生政绩颇多,跟着他被不断贬谪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旱灾,祈雨,罢给田募人充役,上书谏言京东河北用盐专卖的害处,平息强盗;在登州,上书天子,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上书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写《登州海市》一诗,一时间,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在颍州,上书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在扬州,苏轼罢扬州芍药万花会,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儋州,他传学与海南学子,受教于苏轼门下的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苏轼在寻找自我乐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承担着他被赋予的使命,哪怕“以一敌百”也要竭尽所能的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

金句

  1. 苏轼捉弄人时开的玩笑绝不低俗下流,而是建立在他博学和达观的性格之上的,今天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叫做“雅痞”,形容苏轼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2. 春风得意时,他志存高远,与友人相约,潜心研究文学,关心时事,人生失意时,他也能苦中作乐,胸怀天下,不忘初心。
  3. 苏轼的人生,就是这般写意的人生,这如蔬菜浓汤般的人生。说是苦中作乐也好,说是津津乐道于追寻“吃”的精髓也罢,总之,苏轼活出了我们都“心向往之”的人生。
  4.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愿意“以一敌百”。苏轼的原生家庭,铸就了他与世无争的品格,他甚少发怒,更不用提及戾气。他洞察世事,直抒己见,无害人之心,更无防人之意,他最常做的事情,便是一切从民众出发,上奏朝廷各种为民谋福的奏表。
    撰写:李想脑图:摩西转述:于浩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 李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