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去做

我带着两个苹果、一把刀,到洗手间去。手握着苹果,我用水果刀缓缓地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小心不要切到自己的手。切开之后,苹果分成两半,我把一半放在一边,另一半握在手中。我转动刀子,把苹果核挖出来……我带着两个去核了的苹果,还有一把水果刀,走出了洗手间门。忽然意识到,切水果的过程,我体会到了一种安详的至趣。

我切水果,没有评判自己切的好不好,没有担心等会拿给宝宝吃的时候会不会被她责怪切的不好,没有考虑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切苹果高手。

哈佛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在她的畅销书《Mindset》中提出了「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这两个概念。

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然后试图做成各种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一旦遇到某些事情,可能他们学习起来不会很快,会有损他们「聪明」的形象,他们就会避免去做。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固定思维。

有的人小时候没有学自行车,二十多岁才开始学。在大街上,要两个人扶着她,她慢慢试着找平衡。她没觉得自己很糗,就是很自然专注在学,没有觉得自己很笨。她关注的是,自己摔了几次之后,对平衡稍微多了一点感觉。这是一种成长思维。成长思维认为一个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逐渐成长的。

从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思维,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造成很大影响。Facebook的产品设计总监,Julia Zhuo,女神级的人物,最近终极了对她影响最大的书,其中之一就是这本《Mindset》。

学霸猫和张潇雨前辈在《得意忘形》播客里面,谈到了「创造思维」。按照我的理解,创造思维是指一个人专注于做事,完成任务,而不去评判。

这里有必要插播一下我对「评判」这个词的理解。勇士队的教练斯蒂夫科尔最喜欢的书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这本书我也很喜欢,里面谈到打网球或者其他运动的人,不要评判自己。我很疑惑,不评判自己怎么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的不对 呢?那岂不是无法根据对自己的评判来调整自己吗?其实这个「评判」是很玄的东西,判断对错是可以的,对判断产生自然流露的情绪也是可以的,但是当情绪成为一种压抑、扭曲身体本能的东西的时候,就不好了。

我切苹果的状态是一种心流(flow)状态。我既不是用固定思维,也不是用成长思维,去看待切苹果这件事情。我没有觉得自己切苹果会越来越好。这有点像学霸猫和张潇雨前辈说的「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并不一定带来心流状态,而且我认为不必追求心流状态。在做简单的事情的时候,或者难度适中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但是生活需要我们做很多很难的事情。比如罗永浩在《长谈》里面说的一个故事,锤子面临资金压力,必须裁掉30%的人,意味着要裁掉很多优秀的人,在决定要裁哪些人的时候,他内心很痛苦,很艰难和犹豫。做这样的任务,几乎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也没必要追求心流状态。

创造思维有更大的普遍适应性。当决定要做的时候,不要考虑太多别人的看法、做好抑或做差,只管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管去做)